第三届北京协和医院过敏性疾病国际高峰论坛10月18日在京成功举行。鲁重美书记和王以朋副院长出席了开幕式,并向台湾成功大学儿科过敏和临床免疫学科的王志尧教授、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中变应原命名小组委员会主席、奥地利维也纳大学HEIMO BREITENEDER教授授予“北京协和医院客座教授”聘书。
本届高峰论坛的主题和宗旨是“构筑跨学科交流平台,架起基础-临床的桥梁”。因此,除从临床角度总结近年来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常见病的诊疗经验,进行罕见过敏病例的报告外,还邀请了多位海内外基础和临床免疫及变态反应学的资深专家交流本领域的最新进展,并邀请了我院相关学科中青年专家,就学科之间科研和临床课题的“交集”进行了精彩的讲座。
纽约MOUNT SINAI医学院及医院儿科过敏和免疫学专业的李秀明教授不仅从分子结构和生理作用方面证实了中医的精髓——中药在过敏性疾病治疗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还进行了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并获得了首个美国FDA批准的用于过敏性疾病(哮喘和特应性皮炎)治疗的中药I期和II期临床研究许可证。李秀明教授的研究给我们诸多启示:传统医药对很多西药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例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将中医药治疗从经验科学的高度提高到精确分析的高度,并进行严密的临床研究和评价,将是大势所趋。
台湾成功大学儿科过敏和临床免疫学科王志尧教授指出:尘螨和霉菌是台湾最主要的致敏原,而通过问卷调查和入户调查,分析发生过敏的各种可能危险因素,最终发现潮湿环境,尤其是霉菌的早期暴露是过敏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我院变态反应科尹佳教授就一种罕见的严重过敏反应——小麦依赖运动诱发的严重过敏反应做了精彩报告。从2004年诊断首例病例后,至今已收集了近百例这种罕见疾病的典型病例。尹佳教授总结了这种疾病的临床表现,指出该疾病的发病有两个关键因素:产生小麦蛋白特异性IGE和进食后一段时间内进行运动。
我院变态反应科王良录副教授就陕西神木地区的花粉调查进行了报告,证实了沙蒿是该地区的优势致敏花粉;我院变态反应科孙劲旅副教授就尘螨点刺试验的结果进行了临床总结,指出户尘螨过敏原点刺对诊断尘螨过敏具有较高准确性;文利平医师报导了小麦过敏临床诊断方面进行的初步探索。关凯医师在文昭明教授的指导下对我科13年来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所致全身不良反应进行临床资料总结,指出应重视免疫治疗所致的不良反应,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应在医疗单位至少观察30分钟。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科主任钱家鸣教授指出:嗜酸粒细胞增多并不一定意味着过敏性疾病,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也有可能为免疫系统疾病例如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CHRUG-STRAUSS SYNDROME,CSS)或其他内科慢性炎症性疾病例如慢性胰腺炎等。同样,嗜酸粒细胞和IGE水平正常也不一定意味着没有变态反应疾病。
协和医院呼吸内科高金明副教授就白三烯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哮喘的控制做了精彩演讲;耳鼻喉科蒋子栋副教授对内耳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理进行了阐述;免疫内科冷晓梅医师详细介绍了荨麻疹与血管炎方面的相关知识,指出部分荨麻疹患者可能存在血管炎等免疫性疾病,对这类患者应进行全面的临床评价和免疫学评价。
医科院基础所生理和病理生理学系的高友鹤教授指出蛋白质组学研究将对临床诊断和治疗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另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的赵学英护士长对皮肤试验中点刺针的反复多次应用和单次应用进行了对比研究。
由于大会安排的演讲内容丰富翔实,日程安排很紧凑,参会人员都听得兴致盎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大开眼界,达到了本次高峰论坛“加强多学科交流 碰撞出学术思想火花”的目的。
一次碰撞出思想火花的学术盛会
时间:2010.07.13
字体: 小大
作者:文利平
来源:变态反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