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神经科:幸福,就这么简单
时间:2012.12.05
点击数:
字体:
作者:郑文婷
来源:本站原创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成立于1921年,是中国最早创办的神经科之一,这里涌现出许英魁、冯应琨、赵葆洵、谭铭勋、郭玉璞、汤晓芙、李舜伟、刘秀琴、张振馨、杨荫昌和崔丽英等一大批著名的神经病学家。今日的神经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临床基本功扎实,综合实力雄厚,特别在解决疑难重症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2012年11月24日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11年度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中,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排名从2009年度、2010年度的全国第二跃升全国榜首。
    在这一片年轻医师的向往之地,神经科人践行着“待病人如亲人,提高病人满意度;待同事如家人,提高员工幸福感”的办院理念,在辛勤和奉献中体验着快乐幸福。

    做一名让患者永远记在心里的好大夫
    2012年10月11日下午,院办公室接待了一位山西来的刘女士。不过,这位女士不是来投诉,而是给工作人员讲了一件难忘的往事:30年前,儿子得了癫痫,她带着儿子从山西来到协和医院找神经科冯应琨教授就诊。此后,为避免患者长途奔波,冯教授就以书信方式指导她儿子治病多年。现在孩子身体得到康复而且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了。她说:“虽然知道冯教授已经去世二十年了,但他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为病人着想的精神让我们全家多年感恩在心,我们家迄今保存着冯教授的所有来信,愿意捐献给医院作为史料保存。今天来就是希望能通过医院将我们全家的感恩之情转达给冯教授的后代。”
    可贵的是,这种让患者永远记在心里的事例并不止步于前辈,而是在神经科中青年一代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长期找神经科彭斌副主任加号看病。彭大夫每次都欣然在纸质预约单上加好号,并耐心细致地为她看病。一次看病时,老太太揣着一叠预约单来到新门诊楼,找到彭大夫,“现在新楼预约都不用纸啦,但是您给我写的这些单子我都保存着呢,作为您对我关心照顾的留念!”之后好长时间,老太太都没来复诊。彭大夫正纳闷着,本月初的一天上午,老太太又步履蹒跚地出现在诊室。彭大夫见她精神不大好,赶紧问她哪里不舒服。老太太摇摇手乐呵呵地说:“没什么,就是想来告您一声,我挺好的呢,谢谢您的关照。”
    神经科的病人大部分是疑难重症患者,部分患者有精神异常和抑郁的心理状况。崔丽英主任说:“医学有它的局限性,不可能治愈一切疾病。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能做。很多时候,我们给予他们的,更多的是信念、帮助和安慰。”特鲁多医生的格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在神经科得到了很好的践行。电视剧《心术》有一句话:“一个预备成为医生的人,首先要有一颗仁心,然后才去训练他的仁术。心术不正的人,是很难成大器的。”在当下媒体不断播报医患缺乏信任理解、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日益激化等的负面新闻的情势下,神经科全体人员抛开杂念,怀揣着先辈传承下来的教诲,结伴行走在无悔的行医路上。
    “爱我的工作,因为我是在和生命打交道”
    神经科目前拥有神经肌肉病、脑血管病、癫痫、神经变性及运动障碍、神经免疫、遗传、临床神经电生理、临床神经病理、神经心理和痴呆等多个专业组。各专业组全面发展,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科室开设有肌电图、脑电图、神经病理、神经免疫、TCD(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等五个专科试验室,承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辅助诊断工作。脑脊液特殊检查方面,外院样本占到总检测量的70%以上。
    相比于2009年,2011年神经科住院、急诊和门诊总量超过10万余人次,增长7%;床位使用率由原先的95.9%提高至98.2%;出院病人量上升13%。搬入新门诊后,科室得到了新的发展机遇,日门诊量持续增加。
为落实“待病人如亲人,提高病人满意度”的办院理念,方便患者就诊,神经科多措并举,多管齐下。首先是完善了临床工作岗位,结合工作实际扩大了设岗范围,包括普通、特需和帅府壹号的门诊、急诊及病房,体检中心门诊、TCD、卫干门诊等。周末在院值班及出诊的一线神经科医生多达八人,二线总值班一人。
    每周一召开科主任主持的核心组例会,管病房大夫、门诊组长、门诊及病房护士长和总住院医师参与汇报所有临床医疗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和困难;开展急诊总值班负责制和教授查房制度,开通了急诊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绿色通道,保证了患者安全。以新门诊大楼启用为契机,响应医院号召,进一步规范、简化检查预约流程,实施TCD自动预约、癫痫中心脑电图电话预约等措施;每日开设不限号门诊,方便取药患者和外院送化验检查患者;定期召开主治医师以上人员会议,充分利用下午时间开设脑血管病、癫痫、肌张力障碍和帕金森病、痴呆、多发性硬化、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神经肌肉病、头痛等专病门诊。
神经科门诊患者问诊时间长。门诊医生从听主诉、询问病情、查阅既往就诊资料到复杂查体,每一步都精心细致。我们粗算了一下,出诊医生若一上午接诊十二位患者,至少要到十二点才能看完。分诊台的护士们同样不轻松。一个周四上午,记者在门诊分诊台小站片刻,看到分诊台总被一群患者和家属围着。面对这些患者,工作多年的黄萍护士拿着扩音话筒解答着他们的各种问题,轻车熟路,游刃有余。搬入新门诊后,诊室由原先的8个增加到了22个。工作量多了,但专职护士还是3位。门诊护士长赵秀玲说:“我们非常热爱这份工作,干好份内的活儿,心里踏实!”


    神经科的住院病人大多病情重,且易大发作,基础护理量特别大。神经科目前在八楼二、八楼三和老五楼三处均有住院患者。神经科一病房拥有癫痫脑电监测床位4张和重症监护床位4张。这里的14名正式护士承担着神经科最危重病人的日常护理和进修护士、护理实习生的教学工作。虽然病床周转慢、收入低,但这支年轻的护理团队一心扑在工作上,加班加点,毫无怨言。
    病房护士杨丽告诉记者,神经科有位老护士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工作二三十年来无一例压疮事件发生的文章,其奥秘就在于护士们平日自律负责的工作。Q3H(每三小时为患者翻身拍背)是神经科护理的老传统,也是协和神经科的特色。正如朱蓓护士长所说:“我们的很多工作都靠自觉自律。你在和生命打交道,就要有对这份工作的爱,就要对得起自己的责任心。”
    和睦互助一家人
    在崔丽英主任的带领下,神经科近十年来取得了很大发展。对此,崔主任有自己的理解:“当好一名科主任,不仅要管理好人,也要培养出人。学科的发展,不能只靠一两个人,要让更多的年轻大夫成长起来,在全国神经领域中都能占领一席之地。”
    为此,科室非常重视发挥老教授的传帮带优势。大查房是神经科一直沿袭的老传统。每周四下午的10楼223室,总是济济一堂。郭玉璞、杨荫昌和李舜伟等老教授们亲自上阵,耐心问诊,细致查体,风雨无阻。每两周一次的脑血管病例讨论和其他专病病例讨论,对神经科人来说,也对足了胃口。
    对中青年骨干人员,科室积极鼓励支持申报课题和参加科研活动。同时克服科室人员不足的困难,创造条件鼓励中级以上职称医生出国培训。仅2012年,科室在外培训人员就达六人。
    为规范年轻医师的培训,增强科室的归属感和凝聚力,科室开展一系列培训项目:三年轮转制度、一年住院医生座谈会、文献批判性阅读及综述、住院医生考核和年终英文病历报告等。
    2012年11月23日下午1点,北配楼521教室,虚无坐席。崔丽英主任、彭斌副主任、高晶教授、高山教授、陈琳教授、朱以诚主任助理以及神经科年轻医师们正在进行着每两周一次的文献批判性阅读及综述活动。给定一篇英文原文,让年轻医师结合阅读指出文章的不足。它的困难在于文章一般为较权威的学术论文,没有一定的功底和钻研精神很难做到。负责年轻医师培训的朱以诚副教授说:“通过文献批判性阅读和综述,我们希望年轻医生们能提高对临床的认识,重视临床,同时这也是训练他们科研能力的第一步,在学习掌握别人好东西的同时,要有批判性思维,不能照搬全信他人的东西。”
    来科工作刚一年多的住院医支楠曾负责过一位脑肌腱黄瘤病患者,当时患者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球部症状,建议插胃管以防肺部感染,后因家属不同意,未予以施行。没多久,患者发烧得了肺炎。在内科会诊建议加强痰液引流的情况下,轮班护士任劳任怨,天天为其翻身拍背,每隔一小时吸痰一次,最终使患者度过危险期,得以康复出院。支楠颇有感触地说:“在这个大家庭中,每个人都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教会我怎样做好一名好医生。”
    在生活中,神经科人同样互助友爱。今年4月起,医院开展为全院75岁以上离退休老同志发放“爱心卡”活动。神经科75岁以上的老同志多达15位,崔丽英主任、彭斌副主任率先垂范,带领全科成员都积极参与到了这项敬老帮老的活动中。
    作风正则人心齐,人心齐则事业兴。崔丽英主任概括神经科的文化就是三点:进取、简单和快乐。记者在采访的几天时间里,看到的都是简单、快乐和友爱的神经科人,听到的都是“科里的人都很好,我们很团结很和谐”。要问秘诀在哪里,我想,您是不是已经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