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改变结局——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学习体会
时间:2013.07.08
字体:
作者:李琳琳
来源:本站原创

    历经十几个小时的飞行,终于来到了辛辛那提。这是美国中部一座小城,虽为著名的P&G公司总部所在地,但交通极不便利。除了宝洁公司,这里最富盛名的就是连续多年全美排名第三的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CCHMC)了。刚来到这里,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文化以及陌生的医疗模式让我觉得一切都那么新鲜。这所医院有全美最先进的设备、最舒适的就医环境和最好的医疗团队,几个月的时间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

    先进的硬件与理念

    辛辛那提儿童医院不仅有着医术高超的医疗团队和高精尖的硬件、软件设施,其完善的制度、先进的理念和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每名工作人员都可以通过院内网直接查到各种疾病治疗、护理方法的指南和规范,如有更新,也会第一时间挂到网上,这给临床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所有大查房及讲课的幻灯片或录像都会在院内网上找到链接,方便大家学习。所有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也都可以在网络上完成。
    儿童医院的环境很有特色。漫步在医院里,孩子们仿佛步入了广袤的森林,忽而又潜入了神秘的海底,电梯旁、诊室里、甚至是各种仪器上都挂满了动物和卡通人物的图画,让人不会紧张害怕。临近圣诞节,随处可见工作人员精心设计的圣诞树,每棵树都有不同的主题,可见其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
    看病的过程总是轻松且时时伴着笑声的。门诊虽然忙碌,但有条不紊,病人都是事先预约了时间,所以不会因为等待时间太长而引起不满。分流病人的方法大大减少了病人单纯在门外候诊的时间。病人来到医院以后全部在候诊大厅等候,大厅设有电视机,播放时下最流行的动画片,并提供适合各个年龄段儿童的书籍,甚至还装饰有一个热带鱼缸。登记人员会按照预约时间顺序叫病人就诊,并发给她们自我管理评价表和一个掌上电脑,让其就医生需要问的一般问题通过在掌上电脑回答后直接传到门诊系统里,大大减少了就诊时间,提高了诊疗效率。等待医生的过程中,医务助理依次带病人测量生命体征和身高体重,随后引入诊室,由护士问诊,再由医生看病人。每次就诊,医院都会发放给病人健康教育资料,患儿和家长还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宣教方式,书面材料亦或DVD,非常人性化。
    这所医院非常重视医疗安全。院内网最醒目的位置上就是两个计时牌,分别记录距离上次严重安全事故的天数和距离上次员工发生工伤的天数。每日安全报告会由医院副院长主持,各个科室汇报过去24小时的安全问题和服务质量,未来24小时对安全质量问题的预测、期望和计划,以及今日或前几日安全质量问题的跟踪和措施。

    门诊:重视患儿感受与病人自我管理

    门诊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所有医务人员都非常重视患儿的感受。一个10岁的女孩听说自己需要注射流感疫苗后泣不成声,于是医生决定下次随诊时再注射。送别女孩儿的时候他又一再道歉:我不是有意把你弄哭的。对于怕疼的孩子,穿刺前都会事先涂好利多卡因软膏再把他们送到中心治疗室。
    病人的自我管理是该医院慢性病护理模式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病人每次就诊时护士都会对其进行自我管理的健康宣教,并对其自我管理行为和效果进行评价,而且有定期的电话随访,增强依从性。

    病房:家庭中心式照护

    在这所医院,每个患儿都有单独的病房,这为提倡家庭中心式照护提供了便利。每天早上的查房,整个医疗团队,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营养师、呼吸治疗师等工作人员,与患儿及家长一起讨论之前的检查结果和治疗效果,并共同制定治疗方案。病房里设有供家长休息的沙发床、摇椅,处处体现人性化气息。除非急危重症患儿,其他所有的PICC都在IR进行,即使这样,操作时患儿的父母还是可以在操作的整个过程中陪在他们身旁。PICC置管不过短短几十分钟,儿童生活体验专员还是把DVD或者其他玩具带到IR以供患儿娱乐。病房里,每间病室门前都挂有隔离、防护方式卡片,有普通防护、呼吸道隔离、保护性隔离等等,门口相应的备有口罩、手套、隔离衣等,方便入室前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
    美国医院的医疗服务分工非常细。病房里为病人服务的不仅有医生、护士,还有OT/PT、呼吸治疗师、静脉输液小组、营养师、药剂师、科研护士、儿童生活体验专员、乐器演奏人员、患儿爱护专员、协调员、社工、牧师等。每个病房都有儿童活动室,内设各种玩具、书籍、娱乐设施。

    重症监护:先进的治疗与护理

    感染控制永远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重中之重。在NICU,手卫生比其它病房更加严格。在这一点上,我们病房做的与国外几乎没有差距。但由于人力的限制,我们在发育支持护理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在CCHMC,每个护士照顾1-2个患儿,护士在进行各项操作时都尽量与其他治疗师一起,尽可能少地打扰患儿休息。护士还会通过各种评分量表评估患儿的觉醒状态、喂养准备情况、疼痛,根据患儿自身情况给予护理干预。
    所有的重症监护室都没有大交班,责任护士只需与下一班护士就自己责任病人的情况进行详细的交接。交接班内容全面涵盖了患儿各方面情况,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健康情况。PICU、NICU和CICU的患儿多数病情非常危重,在CCHMC我看到了我们病房尚未开展的ECMO、CRRT、新生儿腹膜透析、NO治疗、氦气吸入治疗、LVAD等,增长了见识。

    早产儿喂养见闻

    我对早产儿的喂养非常感兴趣。在国内时读过很多加快早产儿喂养进程及评估早产儿喂养准备情况的文献。在辛辛那提儿童医院有幸见到了著名的Rita Pickler医生。在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中,我引用了她的近十篇论著。这次又与她对相关内容展开了讨论,受益匪浅。
    由于CCHMC没有产科,NICU收治的患儿多为其它医院转运来的需要手术的病人,早产儿较少。因此我通过我的指导老师联系了去辛辛那提大学附属医院的NICU参观两周。UC的新生儿室不如CCHMC的硬件条件好,但早产儿非常多,最小的胎龄只有23周,体重400克。24-26周的早产儿非常普遍。
    这两所医院的共同点是,对于单纯早产,抗生素使用的非常少,静脉营养也很快就停了,胃肠营养加得很快,一个出生胎龄25周、矫正胎龄27周的孩子就已经不输液了,虽然还上着高频震荡通气,但没有抗生素,营养摄取也仅仅通过每天管饲喂养来满足。我通过与其他中国学者交流了解到,国内医院普遍存在院内感染控制不好,早产儿住院期间反复感染的情况。我想这或许与我们新生儿可用的口服药及无创检查仪器设备过少、有创操作过多有直接关系。

    细节改变结局

    为医者,“偶尔能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在安慰”。或许硬件方面的差距我们需要时间赶上,但细节上的改变同样可以改变结局。
    在辛辛那提儿童医院消化内科,我遇到了一个14岁的华裔男孩。他向我讲述了他此次就医的经过。来美国之后一直无法适应,这里的学校、老师、同学都很陌生,他几乎每天都跟父母抱怨,想回国,回到以前的生活环境。一天晚上突然胃疼得厉害,父亲带他来到了儿童医院的急诊,没一会儿四周就围了好几个医生护士,给他做各项检查,最后告诉他需要做胃镜。医生找来了能讲中文的翻译,用一张卡通图片向他和他的父亲描述了胃镜检查是怎样的过程,需要他怎样配合,尽管听起来轻松,但心理还是特别的紧张。医生了解了他的心理,告诉他不会有任何不适。果然,一觉醒来,自己躺在手术室,护士通过翻译告诉他,检查已经做完了,并为他盖上了一个加热过的毛毯。当这简单的温暖接触到他的那一瞬间,莫名的感动让他热泪盈眶。被推出手术室,见到父亲,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要留在这里。
    以前在工作时,我们忙于执行各种医嘱,力求把每项操作做到极致,却常常忽略患儿的体会,忽略一些细节。很多时候一句轻声的问候,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个淡淡的微笑就足以改变孩子的感受。
    通过近三个月的学习,我觉得自己有了很大的提高,感触也非常深。特别是护士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技巧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回去之后,希望能把学到的东西转化成适合我们科室实际情况的经验,应用到临床工作中,为患儿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