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回顾儿科历史弘扬协和传统——儿科举办周华康教授画册赠阅仪式
时间:2010.07.16
字体:

    为了庆祝周华康教授95岁华诞,又恰逢北京协和医院儿科恢复重建60周年,在院领导鲁重美书记和赵玉沛院长的关怀和支持下,由医院宣传处协助儿科编写了周华康教授画册。
    2010年3月31日,儿科全体人员在住院楼多功能厅小厅举行了“回顾儿科历史,弘扬协和传统——周华康教授画册赠阅仪式”。活动由护士长孙静主持。儿科老教授籍孝诚、赵时敏、朱传楢等参加了活动。老主任赵时敏教授发言回顾了儿科自1936年建科以来的历史,诸福棠教授任第一届儿科主任,是当时协和医院中唯一的中国籍的主任。以后出现了诸位在儿科发展史上大师级的人物:中华儿科杂志的创办人、第一届主编陈翠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儿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儿科杂志主编、北京儿童医院第一任院长和首都儿科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诸福棠;中华儿科杂志副主编、北京儿童医院副院长邓金鍌;中华儿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儿科杂志主编、北京儿科研究所第一任副所长、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周华康;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副会长、中华儿科杂志副主编、北京儿童医院副院长吴瑞萍。协和儿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几经沉浮,几十年来在逆境中艰难发展的过程。朱传楢教授也回顾和总结了儿科各个专业的发展历程。老主任魏珉教授发言和大家分享了在儿科工作30余年对协和精神和传统文化的体会。现主持工作的宋红梅副主任代表现任的科室领导班子发言,要求年轻一代以此次周华康教授画册的赠阅为契机,在了解儿科发展历史的同时深入领会协和传统的精髓,为以后儿科的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主治医师李正红和住院医师李冀分别代表科室中坚力量和年轻一代发言,表示要向老一辈协和人学习,在新的历史时期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做好本职工作,为协和儿科辉煌的历史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护士长孙静也代表护士发言,表示要从自己做起,在实际工作中传承协和文化,弘扬协和传统,扎扎实实把护理工作做好,为迎接明年北京协和医院90周年院庆贡献力量。最后85岁高龄的籍孝诚教授向全体人员赠予了周华康教授画册。

     春风化雨 情系儿科——记协和名家周华康教授
     周华康教授1914年生于北京,他青年时代勤奋好学,曾就读于燕京大学医预科、北京协和医学院,1940年毕业,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并荣获北京协和医学院最高奖项——“文海奖”。毕业后任北京(时称北平)协和医院内科住院医师,1942年因协和医院被日本侵略军关闭转至中和医院任内科总住院医师,次年升为主治医师。1946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儿科进修学习,1948年学成回国。1949年回到复院的北京协和医院任儿科主任,肩负重建儿科的重任,是我国现代儿科学的先驱和开拓者之一。曾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儿科教授兼协和医院儿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儿科杂志总编辑、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妇幼保健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多次获得全国先进少年儿童工作者等称号,并因在中国儿童医疗保健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被卫生部和加拿大中国儿童健康基金会授予第一届诸福棠奖,因在临床、学会、杂志工作做出重要贡献获“实用医学荣誉杯”及“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

     奠基中国儿科
     周华康教授以优异的成绩于协和医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在工作中他了解到国内儿科病人很多,非常需要儿科专业医生,于是决定到美国进修儿科。期间参加了在纽约召开的第五届国际儿科学术会议,并被邀请在会上介绍了我国诊治黑热病的经验,成为我国最早参加国际儿科学术会议的医师之一。周教授在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儿科学习后,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国。于 1949年创建了北京协和医学院儿科,并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及儿科主任,成为我国儿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了尽快发展儿科科学研究,周华康教授与北京市儿童医院诸福棠院长等人一起商定,集中力量,密切合作,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儿科研究所,并任副所长,此即为首都儿科研究所的前身。周教授一边组织进行基建工作,一边着手培养干部,并建立了有关实验室,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同时与中医研究院、病毒研究所等单位协作,为我国儿科学的研究事业打下了基础,为我国儿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50年代初期,周华康教授即担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的工作,历任秘书、副主任委员和主任委员,并从 50年代中期开始分别担任中华儿科杂志编委、副总编辑、总编辑。在工作期间,周华康教授在儿科学会内逐渐发展、设立了 10个专业学组,促进了儿科各个专业的深入发展。周教授还注重培养各地方的儿科人才,亲自到各地,特别是边远地区如新疆、青海、甘肃、内蒙等地讲学,介绍国内外儿科学的进展。另一方面他特别强调儿科杂志应该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大胆开辟了“论文摘要”及“临床经验点滴” 栏目,以更小的篇幅涵盖了更广泛的领域,并且密切结合临床实践,使来自各层次的经验得以与广大临床工作者分享,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读者都起到了良好的交流和提高作用。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周教授曾三次率团参加国际儿科学术会议,他利用自己英语听说能力较强的优势,广交各国儿科知名专家学者。国际同仁们钦佩周华康渊博的学识和谦和大方的人格魅力,成为他学术和生活上的好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总干事格兰特和日本儿科元老国分义行等专家还积极参与中国的儿科事业和学术进步,为中国和国际之间的儿科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周教授还尽力为国内儿科学者创造出国访问的机会,将全国不同地区的儿科医师介绍到国外进修或参加学术会议,逐渐缩短了中国儿科界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高尚医德待患儿
     周华康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亲临病床观察,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化验,收集准确的、完整的第一手资料。一位尚未满月的新生儿因严重吐奶入院,周教授坐在床边仔细观察患儿吃奶、吐奶和排便等情况,并在喂奶后亲自抱起孩子拍背排气。通过连续 24小时的观察,周教授掌握了如下的规律:孩子有食欲,吸奶积极,每次吃奶后都吐大量奶,喷射状,不含胆汁,粪便量很少。根据以上表现周教授高度怀疑此患儿为肥厚性幽门狭窄,后经钡餐造影证明诊断完全正确,立即转外科手术后顺利治愈。周华康教授经常说:“临床临床,就要亲临病床,亲手掌握完整、准确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周华康教授不仅对所有患儿倾注了大量心血,也非常注意患儿家属的思想顾虑和具体困难,总是耐心解释,消除他们的顾虑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并尽力协助解决具体困难。1976年平谷县一个农民的孩子因患败血症并发急性骨髓炎入院,经济有困难,为了让孩子住院治疗,周教授为他做了担保,并为家长安排了经济实惠的饮食和住宿。病情初见好转,家长就要求带孩子回家。周教授了解到,家长不工作就没有收入,家中还有其他人需要奉养,于是就对家长说:“孩子的病情绝对不允许出院,如果信得过我就把孩子交给我,你回去工作照顾家里的人,我会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看待”。以后周教授除了每天给孩子检查、治疗外,到了探视时间,又以一位家长的身份,按时带着糖果和小人书来到孩子床边。多年 来,周教授不知为多不相识的家长分担了困难。他就是这样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患儿和家长 ,在一些经他治疗过的家境困难的患儿身上,寄托着他的片片深情。

     精心耕耘硕果累累
     周华康教授对病儿的一片深情,也倾注在科研事业中。多年来,他苦心探求的大量科研项目,正是从患儿的需要出发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接连几个夏天, 腹泻病人非常多,病死率也很高。周教授领导协和儿科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观察,研究了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抗菌、液体疗法等综合治疗,使住院婴幼儿的病死率由 1956年的 13. 3 %下降为 0. 95 %,这项研究分别在1975年和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上获多个奖项。周教授一再强调:“临床科研最好能与医疗工作紧密结合,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出规律以提高医疗质量。”以后的几十年中亦从未离开临床第一线,治愈了无数的危重疑难病儿,深受广大病儿及家属的尊敬和爱戴,在国内及国际享有很高的声誉。
     周华康教授作为我国儿科有名的专家之一,曾协助卫生部妇幼司整理四病 (营养不良、佝偻病、肺炎、婴儿腹泻 )防治方案,除在杂志上刊登外,还发至全国妇幼工作领导部门。并根据 “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这个基本国策,提出应特别重视新生儿保健,连续发表导向性文章,包括 1983年在中华儿科杂志发表的 “关于开展新生儿医疗保健工作的几点建议”, 1986年实用儿科杂志刊登的“新生儿医学的进展及我国新生儿保建工作的发展方向”等。
     由于周华康教授对中国儿科事业的卓越贡献,卫生部和加拿大中国儿童健康基金会授予他第一届诸福棠奖。因在中国儿童医疗保健事业中做出的突出贡献及在临床、学会、杂志工作做出的重要贡献,周华康教授还获得了实用医学荣誉奖杯及中国内藤国际育儿奖,并多次获得全国先进少年儿童工作者等多种奖励。但周教授却经常谦虚地说:“我的成绩是在党的领导下,由同事们和我一起做出的,荣誉应该属于集体,属于许多勤勤恳恳、默默无闻的同事”,这充分体现了老一辈医学科学家的宽广胸怀。
     周华康教授也一直在教学一线从事医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并在解放初期就主编了军医的《儿科学》、《儿科学及护理》和高等医学院校专用的《儿科学》等多种教材。在20世纪70年代,他还针对我国大多数人口居住的农村存在缺医少药的问题等情况编写了《农村儿童卫生常识问答》,不但在全国发行约二百万册,还被译成了朝鲜文和蒙古文。周教授在国内外发表了几十篇论著,参加编写了多部专业书籍。周华康教授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儿科临床工作者,其中许多人在其他单位走上了儿科领导岗位。
      博学、严谨、谦和、磊落、不计名利,而对待事业和他人满腔热忱,这就是周华康教授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对自己严格要求,对他人总是关怀、爱护、帮助和提携。他无私奉献的道德品质、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是我们后辈永远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