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解放,恰逢我开始上学读书,那时,我立下志向:我希望通过读书学得知识、掌握本领,将来为人民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享受现如今幸福生活的同时,我不能忘记过去的苦难。解放前,父亲没有固定工作,仅靠拉洋车是难以维持全家五六口人的生活的。有收入的时候,就买二斤杂合面,加些野菜做成菜团子;没有收入的时候,就只好挨饿、受冻。
至今,我还依稀记得随母亲去典当行典当物品的情形。其实,家里早已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只有诸如祖辈传下来的银簪,母亲结婚时的戒指、旗袍、铜制祭祀器皿等。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艰难地度过,直到解放,我们才获得了新生。
1962年,从护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邮电医院儿科工作。6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困难、粮食奇缺、食品供应紧张,小儿患胃肠炎、气管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的非常多,儿科几个病房的床位经常爆满,因此,我们的护理任务十分繁重。每天上班,我在各个病房之间奔走,查房、治疗、护理……每个病房、每个患儿都要检查不止一遍。即便一天不走出楼,也走了十几里路。
因为医院一般不让家长陪住,因此,上夜班的值班护士必须对婴幼儿的睡姿、呼吸、盖被情况及病情等经常查看。夜班的交班制度十分严格,我们必须把患儿的用药、打针、治疗、医嘱执行情况等以笔录形式向下一班护士交待清楚。连续一周值大夜班(午夜0时~8时)对于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由此,我也养成了职业习惯:只要值夜班,不需要别人叫醒,自己就能按时醒来。
儿科病人是特殊患者,这就要求护士一定要有爱心,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倍加呵护,孩子们的吃喝拉撒都要管理,尤其是打针、吃药,更是一点不能马虎。此外,耐心也必不可少,幼儿不会表达,通常打针、吃药都不配合,有时还会哭闹,此时,护士不仅要耐心引导,做好治疗,还要有责任心。家长把患儿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也对我们寄予很大期望。因此,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把患儿治好;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我们必须一丝不苟把全部心思放在患儿身上,不能出任何差错,这些都是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
60年代,虽然医疗设备并不先进,但十分重视治疗和护理工作。就拿小儿科来说,护士们要经常在自己身上练习打针。我每次为患儿打针都比较顺利,其他科室遇到麻烦请我帮忙时,我也能圆满完成任务。
改革开放前,对医疗战线的人员来说,也是一个困难时期。工资低,生活紧张,夜班饭需要自己解决,每班只补两角钱。但那时思想工作抓得紧,提倡“救死扶伤,发扬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大家的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了,干起工作来精神十足。遇有紧急情况,大家团结一致,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对于新中国为我们带来的命运转折的无限幸福,我们心满意足,并祝愿祖国永远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