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加强医疗科-重燃生命之火的地方
时间:2010.07.08
字体:
作者:加强医疗科
来源:本站原创

刘大为教授

科室人员合影

  重症医学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产物,其起源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70年代初,美国重症医学会正式创立,标志重症医学登上了医学的大舞台。早在50年代我国一些具有真知灼见的医学家就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到80年代,我国的重症医学才真正起步。
  我院的加强医疗科(Department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创建于1982年,经过两年的筹备,于1984年正式作为科室建制。又被称之为ICU(Intensive Care Unit)。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陈德昌教授将重症医学的理念较早地、系统地带到中国。在他的带领下,经过艰苦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正规的ICU。成为中国重症医学重要的奠基者和开拓者。经过几代协和人的努力和20余年的发展,ICU成为我院危重病人抢救、突发医疗事件的应急应变的重要场所和生力军。同时,在全国重症医学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前沿位置。
  人才梯队
  现任科主任刘大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1987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1988年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Civic医院学习重症医学。由于其在重症医学领域的贡献,2003年获得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5年1月被美国重症医学院授予荣誉教授(FCCM)称号,在2005年的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成立大会上被选举为第一届主任委员。
  马遂教授和杜斌教授曾先后作为科室副主任参加科室的建设和领导工作,对科室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前辈创业的基础上,刘大为教授注重学科的发展和科室规范化建设,加强人才梯队的培养,增强与兄弟科室的协作。在院领导的支持及全科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科室及学科不断发展,人才梯队逐渐完善,收治危重病人数逐年增加。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重症医学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着一大批有志青年不断投身其中。这些年轻人经过协和医院ICU系统的培养和训练后,业务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现在已经成为科室的骨干力量。科室对自身的要求是,这个队伍无论何时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掌握病人的病情,采取有效地、定量地、连续地干预性治疗,通过强有力地器官功能支持,结合原发病因的治疗,最大程度地挽救病人的生命。
  李中建副教授在工作上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吃苦在前,为年轻人做出了榜样。作为年轻人中的佼佼者,主治医师隆云经过多年的临床磨练已经成为ICU的中坚力量。作为主管病房的主治医师,长时间摸爬滚打在临床第一线,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繁重的临床工作并没有影响他的科研。隆云先后发表了10余篇论文,尤其是在ARDS方面有独到的见解。
  医疗工作
  自1982年ICU成立以来,病床数目由成立时的1张,到后来的7张,发展到现在的东西两院共23张。全科共获得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医疗成果奖60余项。ICU收治病人的数量逐年增加,目前年均收治危重病人数在900人次左右。在院领导的关心下,刚刚经过改造升级的新病房从病房环境和医疗设备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中包括正压病房、负压病房和空气净化等可以有效地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为科室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ICU在抢救病人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正在受到人们的重视。ICU收治病人是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区别的。可在ICU获益的病人的先后次序的组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1,急性可逆性疾病:对于这类病人,ICU可以明确有效地降低死亡率,疗效肯定。2,高危病人:这类病人患有潜在危险的基础疾病,但又因其他原因需要进行创伤性治疗的病人。ICU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并发症。3,慢性疾病急性加重期:ICU可以帮助这类病人渡过急性期,期望病人能够回到原来的慢性疾病状态。对于这类病人,有可能从ICU获益。而对于那些作为原发疾病的急慢性疾病发生不可逆性进展而导致的病情恶化的病人,难以从ICU获益,这些病人不作为ICU收治的对象。
  ICU曾多次成功抢救疑难危重病人,赢得了患者和家属的赞扬。2004年曾收治了一例黄热病疫苗导致多器官损害的患者。属亚洲首例,在世界上也非常罕见。患者因为注射黄热病疫苗引发了相关的多器官功能损害,在相关资料极少的情况下,全科凭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临床作风,在全院多科协作下,成功地挽救了病人的生命。这让美国的同行也是钦佩不已。
  在注重自身建设的基础上,ICU也在大力加强和其他科室的联系和合作。随着医院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危重病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ICU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ICU的协助下,很多大型复杂手术能够得以安全开展。如嗜铬细胞瘤的围手术期的处理、肝移植术后的管理等。一方面,当病人的病情进展导致全身情况严重恶化,原发病的治疗难以进行。ICU通过器官功能支持,稳定病人的一般情况,使原发病的治疗有时间得以实施,另一方面,只有原发病得到控制,才能使病人的病情得到根本好转。ICU的器官功能支持和相应的专科的针对性治疗相互配合,两者相得益彰。
  在临床上,ICU科始终紧跟国际最新成果,注重将国际最先进成果最早、最快地介绍到国内,并应用于临床。同时勇于创新,在各种休克、ARDS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多种危重症的抢救和治疗水平,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病人死亡率低于国际上通用的APACHEⅡ预测值。
  近年来主要开展新技术包括:
         持续床旁高流量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持续血流动力学及氧输送监测
         早期组织缺血缺氧监测(Phi)
         休克的早期及进一步目标指导性治疗(EGDT、AGDT)
         ARDS的肺复张及肺保护策略的临床应用
        强化胰岛素治疗及营养代谢支持
         应激状态下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替代治疗
         早期改善组织氧合治疗
         肺部感染的支气管肺泡灌洗
         危重病人整体护理模式等。
  教学工作
  ICU科室是全国重症医学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每天的早查房,有意强化教学内容。从针对具体病人的临床分析开始,到由此引出的基本理论的剖析,最后是关于此领域的国际国内最新进展的讨论。每天的英语查房使大家都有了开口说英语的机会。不但促进了大家的英语水平的提高和张口的能力,而且拉近了大家与国际学术前沿学术文献之间的距离。每周定期的小讲座针对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从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到讲演阐述、讨论,学术的升华往往来自激烈的辩论。这样的小讲座目前已经成为大家学习的动力的一部分。
  每年接受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师。这些进修医师回到原单位后大部分都成为业务骨干。到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7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多次举办全国或地区危重病研讨会、学习班、学术沙龙等。作为中华医学会、北京市卫生局、北京护理学会的专科护士临床教学基地,ICU还承担着护理准入资格培训的任务。前任护士长孙红和现任护士长朱力均是北京市护理学会危重病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护理队伍中有8名为护理专业本科学历;2名正在攻读护理学硕士学位。每年有大量的进修护士来进修学习。科室内给他们安排了内容丰富的教学讲课。
  科研工作
  该科学术气氛浓厚,紧跟国际最新研究动态。主要包括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和调整、ARDS的保护性通气策略和肺复张策略、肾功能替代支持、抗生素应用和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休克早期目标性治疗、危重病人的营养支持、感染性休克病人的激素治疗等多个方面。科室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有意引导科研发展方向,创造条件,鼓励申请科研基金。大家在完成自己临床工作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特点,都在寻找着自己科研的突破点。其中近5年发表在国内外期刊的论文有70余篇。其中有5篇被SCI、SSCI、EI等收录,参与编写专著多部,其中作为主编出版的专著有《危重病医学主治医师600问》、《危重病医学》、《二十世纪医师丛书-危重病分册》。曾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和两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次承担并完成科研项目。其中主要项目有:
  1. 承担并完成联合国开发总署(UNDP)资助项目《感染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及氧输送的研究,围手术期病人心功能变化的研究》;
  2. 承担并完成了卫生部科研基金资助《感染性休克时右心功能的改变及治疗的研究》
  3.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4.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北京卫生科技联合攻关项目《早期改善组织氧合降低严重感染患者死亡率的研究》
  5. 北京协和医院院内感染科研基金重点课题《严重感染合感染性休克监测模型的建立及其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6. 目标指导最佳通气策略在ARDS治疗中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等。
  ICU整体梯队不仅在业务能力上在不断成熟,也表现在工作作风上。SARS期间,ICU的全体医护人员表现出非凡的勇气,积极勇敢地奋斗在抗击SARS的第一线。参加了北京市抗击SARS专家组、北京市抗击SARS指挥中心、SARS定点医院、筹建SARS-ICU等多条战线的工作。获得了“特别能战斗的集体”的称誉。
  在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下,ICU赢得了大量的荣誉。1994年获医院安全管理先进单位;2000年被评为院“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红旗团支部”;多次获得院“先进集体、优秀党支部”;自1996年以来,ICU一直保持着共青团中央和卫生部联合颁发的“青年文明号”的称号;在抗击SARS的战斗中,获得多项集体和个人奖项。这些都是为ICU这个既年轻又充满朝气的集体作的最好注解。
  经过二十余年的风雨,ICU正在走向成熟。作为一个集体,ICU的全体医护人员将同全院各兄弟科室协一道,继续走向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