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办《刘士豪画传》首发式暨刘士豪教授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
纪念中国转化医学的先行者、内分泌学奠基人刘士豪教授
本报讯(记者 段文利 李乃适)12月24日下午两点,北京协和医院在北配楼3层多功能厅隆重举行《刘士豪画传》首发式暨刘士豪教授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缅怀这位中国内分泌学科的开山鼻祖和转化医学研究的典范。
刘士豪教授1900年生于湖北武昌,17岁考入湖南湘雅医学院,两年后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25岁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以总成绩第一名获最高荣誉“文海奖”。同年进入协和医院工作直至1974年去世。
刘士豪教授是杰出的内分泌学家、临床医学家和生物化学家,是中国内分泌学的奠基人和转化医学的先驱。他对协和医院和中国内分泌学的发展建设倾注了毕生心血。二十世纪20-40年代在协和医院建立了世界一流的代谢实验室和代谢病房。50年代国内率先创建了各种内分泌激素测定及功能检测方法。1958年开始创建中国第一个内分泌学科——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形成了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糖尿病、钙磷代谢、生化、生理、组织化学、放射免疫等各个亚专业方向。
他在骨代谢领域的研究成果长期引领国内外同行,在营养代谢方面的研究与治疗被后世奉为先驱。早在1942年,他和朱宪彝教授在《Science》杂志著文提出“肾性骨营养不良”的命名是第一个由中国人命名的疾病名称。他曾报道我国首例胰岛素瘤研究,目前是我院内分泌科、胰腺外科、消化内科、放射科和病理科等多个科室研究的重点。他对钙磷代谢进行深入研究,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迄今为历史性和经典性医学文献,被国际内分泌学界权威誉为“协和的研究构成了世界上有关人类维生素D缺乏的代谢研究及其治疗的整个知识库”。史轶蘩院士继承刘教授的思想,带领内分泌科取得了临床和科研上的一系列成绩,刘教授开创的内分泌实验室现为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自1951年起,刘士豪教授担任了7年多协和医学院生化系系主任,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带领大家做科研。凡与他接触过的人,都对他的睿智思想和严谨作风钦佩不已。在他领导生化系的日子里,一批当时的年轻人后来都成了生化系乃至整个基础医学研究所的学术骨干,其中梁植权教授、吴德昌教授、王世真教授、王琳芳教授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该系 1991年成为国家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刘士豪教授之所以在临床和科研上齐头并进、硕果累累,源于他极为注重基础与临床的紧密结合的研究方法和理念,强调科研从临床中来,再应用到临床中去。这一思路本质上就是现在成为热点的转化医学。早在1957年,由刘士豪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一书,对生物化学和临床医学的联系进行深入研究和精辟阐述,对当时直至当代的医学工作者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该书用现代生物化学、生理学的理论观点,探讨了钙磷代谢和骨质病,钠钾代谢,糖尿病,水电解质平衡,蛋白质营养,垂体、甲状腺、肾上腺、卵巢等内分泌疾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在当时的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其他大医院,几乎人手一册。研究基础理论的人读了后,知道如何用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临床医师读后,对诊断、治疗疾病,则有了更可靠的依据。
在刘士豪的学术思想中可以看到许多转化医学思想的阐述。“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发展和成长有相互依赖的关系,故二者有密切联系的必要。”书中,刘士豪教授还预言了基础与临床结合的发展趋势:“生物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发展极为迅速,领域日益广阔;现代临床医学发展虽较慢,但历史较长,从事研究者较多,故领域更属辽阔;如欲作二者全面的、深入的而又系统的联系,是极为繁重艰巨的工作,必需发动多数人和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完成。”
令人欣喜的是,协和后辈人将刘士豪教授这一夙愿变成了现实。今年9月,协和转化医学中心正式成立。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委、委员由基础医学研究所的基础专家和协和医院的临床专家共同担任,组建了开放的临床与基础的合作平台。陈竺部长说,协和转化医学中心的成立,是我国转化医学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他相信由多个领域顶尖专家共同参与的协和转化医学中心一定能承担起历史使命,带动和促进中国的转化医学研究,培养更多的医学大家,为整体提高我国的诊治水平、促进全民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刘德培院士,北京协和医院赵玉沛院长,湘雅医学院张步新书记出席大会并讲话。刘士豪教授的母校武昌文华中学校友原侨办孙兴盛副司长和原中国驻曼彻斯特领事馆肖厚德总领事向北京协和医院敬赠了由文华校友、原文联书记赵寻书写的文华校歌名句“矢我忠诚,爱我祖国,人类皆我同胞”。北京协和医院姜玉新书记回赠了题材为北京协和医院西门的油画。基础医学院现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主任蒋澄宇教授(由许彩民教授代发言)、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邢小平教授、刘士豪教授的学生陈元方教授、陈智周教授、潘长玉教授、白耀教授等先后作了感人肺腑的发言,缅怀了刘士豪教授的伟大思想和光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