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二届协和内分泌代谢论坛6月4日-5日在北京举行。论坛设立骨代谢疾病、胰腺内分泌疾病、性腺疾病、甲状腺疾病和嗜铬细胞瘤等五大专题,在全国内分泌学界展现了我院近年来在以上各领域的临床及研究新进展。
骨 代 谢 疾 病 专题
内分泌科 姜艳 夏维波
在2010年第二届协和临床内分泌代谢论坛上,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孟迅吾、周学瀛、邢小平、夏维波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分泌科邱明才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内分泌科廖二元教授分别作了精彩报告,他们在报告中深切缅怀刘士豪教授。刘士豪教授为我国内分泌事业的开拓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在骨软化症方面的研究成就永远是骨代谢同仁学习的榜样。
孟迅吾教授 详尽介绍了佝偻病和骨软化症的研究概况。佝偻病和骨软化症是新合成骨基质的矿化障碍所致疾病。佝偻病和骨软化症的病因有维生素D异常、低磷血症、肾小管功能异常和药物因素。孟教授还重点介绍了北京协和医院在肿瘤性骨软化症(TIO)、肾小管性酸中毒、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合并骨软化/佝偻病诊治中的经验和科研工作。1.我院通过锝-99M标记奥曲肽显像(99MTC-OCT)、体检、B超、CT和MRI检查,共诊断40例TIO,手术切除肿瘤,病理多为磷酸盐尿性间叶组织肿瘤(PMT),术后34例患者的血磷水平在1周左右上升,3~6月症状缓解。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肿瘤组织,显示FGF23是主要病因。2.分析我院100余份肾小管酸中毒病例,最常见病因为干燥综合征,约占半数,其次为原发性甲旁亢、肝豆状核变性、慢性肾盂肾炎等。2/3的患者有低钾血症。1/5的患者X线有骨软化/佝偻病表现,治疗以纠正酸中毒为主,低钾血症者应补钾盐,骨矿盐丢失严重者可短期小剂量补充维生素D或活性维生素D。3.我院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X线检查有骨软化/佝偻病表现者占34.7%,与非骨软化/佝偻病组比较,合并骨软化/佝偻病组年龄较轻,血钙、24HR尿钙水平略低,血25OHD水平偏低,血ALP、PTH水平更高。病程、肿瘤大小、病理类型两组之间无差异。
周学瀛教授 探讨了有关维生素D缺乏的几个热点问题。1.维生素D是一种激素(开环类固醇激素)。人体内有普遍存在于各组织器官的维生素D受体,维生素D除对骨钙代谢作用外,尚有许多骨外作用。2.维生素D的缺乏比较普遍。国际上目前多数应用的维生素D缺乏与否的标准是血25OHD水平,>30 NG/ML(>75 NMOL/L)为健康水平,21~29 NG/ML为不足,11~19 NG/ML 为缺乏,<10 NG/ML 为严重缺乏。3.维生素D缺乏可造成两方面影响:一是众所周知的对骨钙代谢的影响,二是对骨外的影响,使身体免疫力降低,一些肿瘤(如前列腺癌,乳腺癌,结肠直肠癌等)的危险性升高;感染细菌、病毒(如结核、流感)的危险性增加;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1型糖尿病)的危险性上升;患心血管、高血压病危险性升高等。需要深入研究并积极预防维生素D缺乏。
邢小平教授 重点阐述了维生素D的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维生素D不但广泛应用于骨代谢疾病的治疗,在众多非骨代谢疾病的治疗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多数研究提示维生素D可以降低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风险,且呈剂量依赖性。维生素D 对肌力与跌倒有重要的影响,补充维生素D可以减少跌倒风险。通过检测血25OHD的水平来评价维生素D的缺乏与否及调整治疗药物剂量。维生素D治疗的主要副作用是维生素D中毒。治疗中时需要关注维生素D2与维生素D3的差别。维生素D2在维持血25OHD水平方面作用仅为维生素D3的1/3至1/2左右。还需注意其与其他药物如抗癫痫药、糖皮质激素、抗结核药等的相互作用。
夏维波教授 介绍了低血磷性佝偻病/骨软化(hypophosphatemic rickets/osteomalacia)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低血磷性佝偻病/骨软化症目前分为以下几种类型:X 连锁的显性低磷性佝偻病/骨软化症(XLH),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低磷性佝偻病(ADHR),遗传性低血磷高尿钙性佝偻病(HHRH),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低磷性佝偻病(ARHP)和肿瘤诱发的骨软化症(TIO)。XLH的致病基因为PHEX,意为存在于X 染色体上的与内肽酶同源的磷调节基因。北京协和医院在33名患者中发现了PHEX突变,包括20个国内外尚未报导的突变,9个突变位于保守序列区域。突变类型包括11个错义突变,7个无义突变,5个剪切位点的突变,3个缺失突变,还有7个小片段插入突变。研究还表明低磷性佝偻病/骨软化症的患者血清FGF-23水平显著升高。
邱明才教授 介绍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在肾小管疾病与骨软化/佝偻病方面的诊治经验。获得性自身免疫性肾小管疾病是骨软化/佝偻病的重要原因,可造成肾小管酸中毒或范可尼综合征,导致骨组织的矿化严重受损,发生骨软化/佝偻病。通过肾活检或三角肌活检,可以将自身免疫疾病与遗传性低血磷佝偻病相鉴别,对前者采用免疫抑制治疗,效果良好。获得性1型维生素依赖性佝偻病十分罕见,亦是肾小管损害所致,髂骨活检可见大量类骨质堆积证实了骨软化的诊断,必须应用较大剂量的活性维生素D治疗。
廖二元教授 以肾性骨病的讲题向刘士豪教授致敬!肾性骨营养不良(renal osteodystrophy)是刘士豪、朱宪彝教授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并为第一个由中国人命名的疾病。肾性骨营养不良的一般治疗原则包括:控制血磷、补充钙剂、钙敏感性受体调节剂,补充活性维生素D,必要时甲状旁腺切除。二膦酸盐是与钙有高度亲和力的人工合成物,破骨细胞(OC)胞饮二膦酸盐,使OC的寿命延长,但骨吸收能力下降,改变骨基质特性,适用于骨吸收明显增强的代谢性骨病,可用于肾衰继发甲旁亢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