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曾宪九教授的一生是中国现代外科学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一代高级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科学报国的共同命运的写照。他是“老协和”培养出来的医学精英的典范,更是传承协和优良传统的重要推动者。...
前 言
曾宪九教授的一生是中国现代外科学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一代高级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科学报国的共同命运的写照。他是“老协和”培养出来的医学精英的典范,更是传承协和优良传统的重要推动者。...
前 言
曾宪九教授的一生是中国现代外科学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一代高级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科学报国的共同命运的写照。他是“老协和”培养出来的医学精英的典范,更是传承协和优良传统的重要推动者。在呼唤信仰回归、期盼大师出现的今天,当人们发现,中国现代基本外科依旧沿着曾宪九教授当年设定的轨迹发展前行时,不约而同向这位逝去的长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在曾宪九教授诞辰百年之际,就让我们全体协和人通过几段简短的文字和几十幅珍贵照片表达对这位医学大师的无限敬仰和缅怀追思。
一从武昌到北平
1914年9月2日,曾宪九出生于武昌一个很有名望的牧师家庭。他从小天资聪颖、博闻强记、喜欢读书、兴趣广泛,就读于武昌三一小学、武昌文华中学,是1932年湖北省高中毕业会考的状元。
1932年9月,曾宪九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燕京大学医预系,在校期间曾获金钥匙奖。1935年9月升入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绩优异,曾获“生化奖”及“外科奖”。1940年毕业后留任外科,实现了作一名外科医生的愿望。
二 协和医师
1940年毕业后,曾宪九在协和医院外科做助理住院医师。1942年1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协和被迫关门。动荡时期的曾宪九坚守着“做一名中国最优秀的医生,为广大中国苦难的老百姓解除病痛”的信念,跟随钟惠澜、林巧稚等前辈到中国人自己办的“中央医院”行医,很快成为科室业务骨干。1948年协和复院,他被时任协和外科主任的娄克斯作为“最佳的外科接班人”召回协和。
三 领军外科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协和,年仅36岁的曾宪九被委任协和医院外科学系教研组组长兼基本外科组长。1956年接替吴英恺出任外科(学系)第五任主任,直至1985年5月辞世。
“新协和”历史性地选择了曾宪九,曾宪九也不负众望,恪尽职守地担纲起“新协和”外科的领军人。历次政治运动使协和传统遭到严重破坏,曾宪九不遗余力地奋起恢复重建。他对协和外科各学科的发展高瞻远瞩,对各级医师实行了长时期、有计划的培养,使协和外科涌现出像吴蔚然、费立民、朱预、潘瑞芹、钟守先、张建希、蒋朱明、陈德昌、汪忠镐等一大批杰出人才。他还团结国内广大基本外科学者一道,引领着新中国现代基本外科的普及和发展。
四 风暴来临后
“文革”期间,曾宪九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从受人尊敬的医学专家到急诊科的住院医,从扫厕所的清洁工到“五七”干校里的稻农,多个角色转换中,他尝尽了人间的辛酸苦辣,体验了命运的跌宕起伏,但却自始自终保持了坚强的意志、宽广的胸怀以及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用行动证明了他精神的伟岸。他坚信阴霾总有一天会驱散。
五 老骥伏枥
“十年浩劫”过后,年逾花甲的曾宪九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他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及抱病之躯,努力推进协和外科各项工作。重建并快速发展了外科实验基地,完成了许多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多个研究获重要奖励;领导恢复了大外科的各项制度;重建外科教研室、重修八年医大本科生教材;恢复研究生招生工作,亲手培养了若干名研究生;多方联系派遣医生出国深造,为外科的全面发展培养和储备了人才;先后出访美、英、法、德等国家,以卓越的成就为祖国赢得了声誉,为促进中外医学交流和国际协作研究进行了不懈努力。
六 奠定未来的学科规划
作为协和外科领路人,曾宪九教授高瞻远瞩、尽职尽责的领袖品质对协和医院外科发展方向的正确选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二十世纪70年代末,他在时刻关注国际外科发展前沿动向、研究中国国情和协和特点与定位的基础上,审时度势作出具有深远意义的决定:协和外科继续深入开展胰腺外科研究,同时在危重病医学和外科营养支持两个领域开展攻关研究。事实证明,协和在上述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迄今是国内领头单位,在国际上也有重要影响。在他的扶持下,又相继产生了血管外科、肝胆外科、乳腺外科等新学科。从长远来看,曾宪九主任的学科发展思想恰恰是中国现代基本外科发展的启蒙和原动力。今天,全国外科的发展正沿着曾宪九主任设计的框架前行。
七 学术发展的“痴心人”
曾宪九教授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外科杂志总编辑、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副总编辑等,倡议并推动了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各专业学组的建立,发起召开了中国首届普通外科国际研讨会。在中华外科学会的平台上发现、培养和扶持了大批国内医学新秀,不少人后来成为我国医学界顶级专家。他还是国际外科学会会员、美国The Journal of Clinical Surgery(《临床外科杂志》)的咨询编委和Surgery(《外科》)的国际顾问。他多次访问英、美、法、德等国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讲学,为中国赢得了声誉。
八 桃李满天下
曾宪九教授对医学教育倾注了毕生心血,几十年如一日地肩负着领导协和外科医教研工作的历史性重任,始终坚持按照老协和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最高质量标准,为外科培养积蓄了大批骨干人才,是一代又一代顶尖医学接班人的启蒙者和导师。曾宪九不仅具有人格高尚、学识渊博、扶掖后学、知人善教等杰出教育家的共同特质,还以其特有的奋发有为的工作、坦诚磊落的品格、乐观向上的态度、虚怀若谷的素养、谦虚低调的作风,深深地吸引、教育和感染着身边的同事和学生。许多人在回忆曾宪九的时候,都难忘这位善于选定方向、善于把大家组织凝聚起来成就伟业的师长,永远难忘曾宪九在他们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给予的扶持和激励。
九 和美的医学之家
1941年秋,曾宪九结识了从上海医学院来协和医学院借读的葛秦生。经过8年漫漫情路,他们于1949年8月步入婚姻殿堂,从此相依相伴走过36个春夏秋冬。在事业上,他们相互扶持,比翼齐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双双登上医学之巅。在生活中,他们相濡以沫,扶老携幼,为老人颐养天年,将爱子抚养成才。他们用一生的挚爱真情构筑而成的小家,风和日丽时是尽享天伦之乐的爱巢;暴风雨来临之际是遮风避雨的港湾。
十 风范长存
1985年5月30日,曾宪九因病复发不幸辞世,终年71岁。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根据曾宪九教授遗愿,湖北省卫生厅领导及裘法祖教授共同为其主办了公祭葬礼。在行驶着的军舰上,曾宪九的骨灰拌合着百合与菊花的花瓣徐徐撒入滚滚长江,实现了他“魂归故里、与国同在”的遗愿。许多生前同事、好友、亲人都撰写纪念文章缅怀曾老。
曾宪九教授一生著述甚丰。中英文论著、综述及述评等222篇,主编或参编医学专著23部,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学术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