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关怀
援藏故事:我为你们的“第一次”保驾护航
时间:2017.09.30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麻醉科 申乐

题记: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援藏期间,我已经历过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手术、第一次检查……而作为麻醉医生的职责,就是竭尽所能,为这些“第一次”做好保驾护航。

中午一点,刚吃完午饭,坐在办公桌前打开电脑,正准备把近期手头的工作整理一下,手机突然开始震动起来。“申乐老师,能麻烦您来胸外科的手术间看一下吗?右肺上叶膨不起来……”“好的,我马上到!”手术间里正在进行的西藏自治区首例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淋巴结清扫术,主刀医生是来自北医三院的宋金涛大夫,我们同为第三批中组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专家,于7月29日进藏,开始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为期一年的援藏工作。

手麻科年近七旬的平措老师也过来帮助次吉大夫调整双腔管,因为没有合适大小的纤支镜来判断导管位置,我们结合膨肺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大概分析了一下,将双腔管继续往气管内插进2厘米,右肺上叶顺利地充气膨胀,而且单肺通气效果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手术台上的宋大夫扭过头来对我们说:“我们胸外科手术太依赖高质量的麻醉管理了”。事实上,随着手术技术和难度的不断提升,对于麻醉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西藏高海拔地区,很多手术和麻醉都没有先例可以参考,都需要在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的精心准备与密切配合下谨慎进行。

还记得8月初刚接手工作不久,接到儿科的通知,一名3岁男童因为反复便血需要行胃肠镜检查。当天的早交班,全科同事一起为如何做好“第一例”幼儿无痛胃肠镜的麻醉制定了详细的麻醉计划。中午12时,大家顾不上吃午饭,在手术间准备患儿的麻醉。来自北医三院消化内科的李军大夫负责患儿的消化内镜检查,经过精心准备后,最终检查和麻醉过程都非常顺利,患儿安全返回儿科病房继续治疗。

这只是和李军大夫合作的开始,前不久我们又一起合作顺利完成了一位援藏队友的无痛肠镜检查。来到拉萨后,我们第三批援藏队员多多少少都有高原反应的表现,有重感冒需要住院吸氧的,有脚踝扭伤拄拐坚持工作的,还有在科室讲课讲到眼冒金星的。的确,“一年援藏,一世藏缘”。到了雪域高原,感受到缺氧带来的种种不适,感受到“缺氧不缺精神”的真正含义后,我们这些即将同甘共苦一年的援藏队友也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记忆犹新的还有一名4岁小女孩,因为发现左侧胸腔巨大肺大泡,由日喀则地区人民医院转诊过来准备接受手术。当小女孩的胸片和CT被放在观片灯上,所有在场的医护人员都惊呆了,巨大的肺大泡已经将纵膈挤压严重偏移,乍一看还以为是心脏转位的患者。我把影像照片发到了“协和麻醉”微信群,协和的同事们也都惊呼罕见。在骨科的手术间里,又刚刚进来一位85岁的“嫫啦(老奶奶)”,这也是我们早上交班集体讨论过的股骨骨折患者,她还合并了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心力衰竭、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等问题。小女孩在支气管封堵器的辅助下完成了单肺通气开胸手术,嫫啦也在椎管内麻醉下完成了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返回病房开始后续治疗。

随着党和国家援藏政策的不断深入推进,尤其是2015年中组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疑难危重患者选择在自治区内看病就医,其中许多患者都需要接受手术和麻醉。记得一次外出时,见到陡峭的崖壁上刻着“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要求更高”,令我顿感责任和自豪,这正是每一位援藏医疗队员的真实写照。

此刻,手机铃声再一次响起,“申乐老师,……”“好的,我马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