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业分组
微生物专业组
时间:2021.12.17
点击数:
字体:
来源:本站原创

历史传承

          1920-1921 年, 北京协和医学院成立了病理学系下设的细菌学科,是我国医疗机构中最早建立的现代微生物检验学科之一,由田百禄(Carl TenBroeck)教授任首任学科主任。直至1958 年检验科正式成立,细菌学病原诊断部分更名为细菌血清室,由齐长才、李家宏、杨春芳、陈定一、崔维庆、王美芳、杨立昌、李林杰、刘凤亭等同志共同组成。此时病原学检测的项目已经较为全面的囊括了常规细菌、真菌与分枝杆菌检测,报告均经过资深专家如谢少文教授、齐长才教授的审核后发布。

from clipboard


1958 年10 月8 日,检验科为了在急诊开展常规细菌涂片,革兰染色及培养接种而进行的培训,其目的是临检1 人值班时能完成简细菌常规检验 左起:陈定一、王美芳、曹兴午、范叔琴、阿学静、齐长才




技术创新,科研引领

       早在上世纪20 年代,细菌学家田百禄教授就通过破伤风芽孢植入肠道诱导人体免疫研究、谢少文教授创建了以受精鸡胚接种立克次氏体的方法;60-70年代,协和细菌血清室自主研发建立了菌尿检测试纸片、氧化酶纸片、抗生素药敏纸片、细菌鉴定微量生化小管等一系列全国领先的研究;1978 年,时任检验科主任李林教授与细菌室陈民钧教授等赴美国洽谈合作,开启了细菌室国际合作的大门;1979 年首次引进细菌生化编码鉴定技术;1982 年起陈民钧教授引进国际微生物质控(澳大利亚皇家医院质控项目);1985 年获首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开始细菌耐药机制研究;1988 年起引进WHO 耐药监测软件WHONET DOS 版;80 年代末引进国内第一台美国BACTEC460 14C 同位素标记葡萄糖底物半自动血培养仪;1990 年时任检验科主任陈民钧教授与丹麦专家合作研发“协和PU 系列生化反应鉴定系统”,带领徐英春实习研究员等人自主编写电子计算机细菌鉴定生化编码矩阵表程序及 PU 生化编码细菌鉴定手册,首次采用针打蜡纸,由谢秀丽和张小江等铅印成册,而后广泛被北京医院、北京友谊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等常规采用;1990 年引进WHO 细菌敏感试验质控、细菌室发起并领导了本院、全国及亚太地区多项病原耐药监测,并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国内同道参加全球耐药监测,开创国内多中心耐药监测先河。

       90 年代初,我国细菌室最早引进包括BACT/AlerT MB 全自动血培养、半自动MicroSCAN 鉴定药敏等进口设备。此后,细菌室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1996 年起时任检验科主任陈民钧教授先后派张小江、谢秀丽和徐英春前往香港玛丽医院及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进修学习、汲取先进管理经验、在原有细菌室、结核室和培养基室的基础上划分血培养组、呼吸道培养组、无菌体液组、药敏组、院感监测组共5个亚组, 并且按国际标准撰写检测项目SOP、提高了细菌室的医疗质量与管理水平。2003 年2-3 月,“非典”已在广东、北京等多地出现暴发,时任检验科主任倪安平教授成功分离并培养出SARS 毒株,为国家疫苗研发做出巨大贡献。2008 年起,为应对国家对医院管理要求及适应现代检验医学科的发展,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检验科徐英春主任带领核心管理组将原检验科病毒免疫实验室、感染科肝炎及HIV 实验室、皮肤科性传播疾病及真菌实验室部分项目和人员进行重组,与同年成立的分子感染组一并纳入检验科细菌室共同合并为临床微生物专业组(含感染免疫项目)。近十年牵头主持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基金及省部级项目10 余项,临床药理项目30 余项。获省部级奖励近10 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300 余篇,其中SCI 论著近百篇。在检验科主任徐英春教授的带领下,拥有CHFNET 侵袭性真菌监测及真菌耐药致病机制研究等国内领先科研项目的临床微生物专业组飞速发展,到今天成为真菌病机制研究与精准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卫健委全国真菌病监测网国家中心及质量管理中心,临床微生物专业组早已成为行业的标杆与模范,为国内病原菌监测及耐药监测做出了巨大贡献。


国家担当与国际合作

       在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无药可用的耐药菌株威胁人类健康大背景下,检验科微生物组勇担重任,陆续承担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设立的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质量管理中心(2015 年5 月13 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批准成立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评价专家委员会及办公室管理(2017 年1 月4 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批准成立的全国真菌病监测网(2019 年5 月18 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批准开展临床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折点研究和标准制定工作(2021 年9 月)等我国耐药监测、折点制定与管理任务,等我国耐药监测与管理任务,在国家担当方面得到一致肯定与好评。

       除了国内引领,临床微生物专业组亦重视国际间合作。2014 年,临床微生物组成为亚洲地区首个欧洲临床微生物感染病学会(ESCMID)合作中心。在此基础上,团队成功组织了2 届中欧高峰论坛,接受欧洲意大利、波兰、挪威等地4 名实验室主任的短期交流及1 名国际博士生的交换培养;2016 年成为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及感染学会(GCACMID)理事长单位,徐英春教授任理事长;2017 年,欧洲临床微生物和感染病学会药敏委员会(EUCAST)批准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微生物组牵头建立了华人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委员会(ChiCAST),徐英春任主任委员,杨启文任秘书长,标志着我国病原药物敏感性研究能力得到了全球范围的认可;2019 年ChiCAST 完成全国首个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的多中心抗菌药物(去甲万古霉素)流行病学折点研究,研究结果被欧洲药敏试验委员会纳入EUCAST 数据库,标志着我国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折点建立进入国际化。


服务临床,教学相长

       迄今为止,检验科临床微生物专业组已经发展成为拥有42 位员工的团队,拥有高级职称资格11 人,中级职称资格11 人。共有18 个亚组:接种组、培养基组、形态学组、肠道呼吸道组、无菌体液组、血培养组、药敏试验组、真菌组、分枝杆菌组、病毒综合组、病毒肝炎组、感染血清组、皮肤真菌及性病组、院感及耐药监测组、报告审核组、病例会诊组、分子感染组及科研组等,整体规模及能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自2014 年起,微生物专业组实行7 天×24 小时模式接收临床标本并报告危急值,以提升实验室的临床服务能力。在临床诊断中,英年早逝的微生物工匠王澎致力于辨别罕见病原体如球孢子菌、伊蒙菌、蛙粪霉、三角孢小囊菌Whipple 菌等为专业组病原菌诊断作出了杰出贡献,王澎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着每一位协和检验人。

       微生物专业组承担了协和医大八年制、研究生、住院医师、进修生、实习生及成人继续教育等培养工作,同时是国家卫健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细菌耐药监测网实践培训基地、北京市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另外每年举办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2-3 项,为全国各级医疗单位培养输送了大批骨干人才。

       回首百年,群星璀璨。传承历史,继往开来。检验科微生物组人正以饱满的精神与热情的干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协和百年院庆献礼。


from clipboard

1976 年细菌室部分员工在北京协和医院(时首都医院)西门合影。第一排左起:梁洪瑜、王琪、周秀宝、原英;第二排左起:刘桂芝、李家宏、张悦娴、刘娟


from clipboard


1983 年细菌室部分员工与进修生、实习生合影
第一排左起:陈亦芳、刘桂芝、王藏珍、王惠珍;第二排右一刘娟;第三排左二张小江、右一张悦娴



from clipboard

1993 年细菌室部分员工老楼9 号楼2 层全自动血培养仪前合影

左起:王藏珍、刘桂芝、刘娟、陈民钧、张小江、谢秀丽、徐英春



from clipboard

2020 年8 月19 日,第三个中国医师节,央视新闻记者顾小慈走进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探访了在临床诊疗工作中默默奉献的检验人,了解一张“化验单”背后的故事。图为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微生物组部分员工与央视新闻记者顾小慈合影

第一排左起:李进、段思蒙、宁雅婷、周梦兰、王瞳、刘文静、井然、张戈、皇甫芷如、刘晓妤;第二排左起: 张京家、孙宏莉、窦红涛、原英、王璐、陈雨、顾小慈、徐英春、王瑶、李丁丁、张丽、谢秀丽、朱任媛、康巍


from clipboard2019 年10 月18 日全国真菌病监测网国家中心授牌及30 所分中心负责人代表合影
第一排左起:李莉、潘世杨、欧启水、童明庆、郁静、王成彬、申子瑜、丛玉隆、刘爽、李大川、潘慧、徐英春、马小军、林丽开、胡继红、马筱玲、郝晓柯、周炯、何晨、邱玲;

第二排左起:陈发林、徐元宏、应斌武、宋贵波、杨青、张华、曹存巍、占萍、廖康、刘文恩、包学英、郭大文、张传明、金炎、张利侠、黄文辉、程梅、季萍、孙自镛、陈中举、黄涛、魏莲花、朴文花、褚云卓、王瑶


from clipboard

2021 年6 月微生物专业组人员合影
第一排左起:许少侠、窦红涛、张凌林、王瑶、谢秀丽、杨启文、徐英春、张小江、肖盟、赵颖、孙宏莉、刘晓妤、杨文航;第二排左起:朱盈、解宏杰、闫文娟、刘亚丽、郭莉娜、刘文静、崔京涛、宋喜诺、张京家、张伟红、李学通、丁晓琦;第三排左起:贾沛瑶、陆旻雅、户梦婷、董京京、张戈、李进、杨洋、奕巧莲、刘康、吴宪、牛斯斯、张丽、于淑颖;第四排左起:王瞳、王梦珍、华可心、胡晓蒙、刘玲莉、侯欣、李蕴、段思蒙、丁锐、皇甫芷如、周梦兰、马瑞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