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人文关怀
陈小波:摄影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时间:2018.06.29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摄影评奖时被淘汰照片举例


《Europe's Forgotten Edge》



《Europe's Forgotten Edge》






《家庭》




《两个孩子》




《爱人》



《中国:从五十年代到现在》展览


编者按:2018年5月23日,新华社领衔编辑、微纪录片《国家相册》图片主编及讲述人陈小波做客协和,带来讲座《从发烧友到独立摄影师——如何用摄影记录历史与文化》。陈小波老师用她特有的“安静”而有魅力的声音缓缓讲述了什么才是好照片,以及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独立摄影师。在她看来,摄影应该去记录历史、记录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独立摄影师。下面整理了部分讲座文字,希望对喜爱摄影的朋友们有所启发。

中国摄影文化的生态

有朋友说,我只是个摄影爱好者。然而在西方,没有摄影爱好者、发烧友的概念,无论是什么职业,只要拿起相机来,就是摄影师。今天展示的很多照片,摄影者全部都有自己的职业,摄影只是他们的一个工具而已。

中国现在有一亿的人使用单反相机,但摄影文化的生态是什么样呢?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王遥在专访中说,我们要从摄影大国变成摄影强国,但是突然发现这个理想实现不了,现在的问题是,拿相机的人越多,向世界输送影像垃圾的人越多。

第23届摄影国展评奖时,22个评委从18万张照片中淘汰了17万张,被淘汰的照片大多是千篇一律的拍摄对象,有把大自然拍成明信片的,颜色调试过度的,制作过于粗糙的照片,鱼眼、大广角所谓强视觉冲击力的照片,还有脏乱差的,题材选择和形式表现过于艳俗、庸俗的照片等。

很多人在拍雷同的、几十年不变的照片。许多摄影师都过度痴迷于这些老生常谈的视觉符号,很大一部分人都难以意识到,创造新的视觉符号才是他们最该做的事。中国迈进现代化的过程中,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解读。

中国太需要记录照片了

摄影在中国的重要性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西方一百多年前的照片才是老照片,中国十年前的照片就是老照片,因为中国在发生巨变。

巴黎的女人,从十八世纪到现在一直没有变,巴黎的街头、巴黎的房屋也没变。但是我们不仅房屋、街道在变,连人也在变。二十年前照片中看到的人黄皮寡瘦、没有笑容,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很多人说中国不需要记录照片,而事实是中国太需要记录照片了。我总是告诉人们,任何一个职业都需要记录自己的生活,记录真实的生活,关心他人的命运。

“Europe’s Forgotten Edge”是德国摄影师 Michael Hauri完成于2011年的一个私人拍摄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摄影师通过对罗马尼亚边境山区的拍摄,来呈现欧洲边缘地区村庄里人们延续数个世纪的生活方式。它展现的是罗马尼亚在告别共产党时代不到二十年时间里的真实生活。

这组照片一开始就是记录乘坐一辆列车进入边缘地带。这里有经济最落后的村庄,却有着最丰富的风俗传统。摄影师希望这些照片能够记录下这里的人们依然单纯的热情和简朴的生活方式。

什么叫大片?下面这张照片就称得上是大片,画面写满了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人和大地的关系,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我们发现原来照片竟然可以如此自由,地平线可以不用平,可以不要黄金分割,可以不把马拍实拍全。一个好的照片就是要体现出关系的反差,这张照片全部做到了。

记录家人就是记录这个时代

我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摄影师将自己的家庭、朋友作为拍摄对象,记录最亲近的人的生活片断。

法国人蒙田有句话:人类的一切灾难在于人回到家还安静不下来。帕斯卡尔有一句台词:人类不快乐唯一的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德波顿告诉我们,在自己生活的城市、小区甚至自己的卧室也可以旅行。那些人知道如何利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淡无奇,使其成为自己创作的沃土……我经常跟摄影师说,你把自己方圆五百里最熟悉的生活记录下来,那就是时代。但是太多的摄影者听不进去这句话,非要去远方。一个摄影师连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亲人都不爱拍、不好好拍,即使跑到再远的地方,又能拍出什么好照片呢?

一个美国人拍下了孩子的成长过程,从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成了世界顶级摄影者。我们也给孩子拍照片,但我们很多人不是这样拍照的。

我的另外一个好朋友,他摄影的主要对象还是他的两个孩子,内容包括孩子的成长烦恼、功课烦恼……他把所有的考试卷子都帖在墙上,讲他的两个孩子在读书过程中的故事。

还有一位独立摄影师,他拍的专题叫作《爱人》,把他和妻子从认识到生孩子的全过程记录下来了。

每个中国人都是一本书

前段时间我去英国参加一个展览,展厅不大,里面全部是图文书,最小的一本书只有手机那么大,叫《我的妈妈》,二三十页,看得我爱不释手。

西方人一直在说,中国人值得出画册的人其实不多,但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出图文书,不论什么职业。因为西方人完全不知道中国人如何度过一生,我们的一辈子的经历甚至相当于他们的几辈子。在三十岁时,我跟西方的一位八十岁的老太太说,我在上大学以前,做过职业运动员,当过农民、下放过,然后我和姐姐都涌去参加高考,她简直无法想象我年纪不大,却已经干了那么多事情。

西方人说,五十年来我们看到的中国展览,都是舞狮子、红灯笼、生活好、跳起来……却没有一个展览回答西方人的疑问:中国人是如何在几十年灾难不断的情况下活下来的。

当我把展览《中国:从五十年代到现在》带到巴黎的时候,两百张照片在不大的厅里,每张照片配有200字的说明。三任美国总统、三任法国总统都来观展,拿着红酒杯,一张一张地看。看完后感慨,终于有一个展览回答了西方人的问题,原来中国人有着独特的生存哲学:苦中作乐,天人合一,活下来再说。

西方人非常好奇中国人的生活,但是我们中国人却不以为然。在我们的各类摄影比赛中,拍摄内容或者是风光,或者是白血病,或者就是跑步,而完全忘记了感情和自己生活的状态。我觉得大家可以去试着拍一些这样的东西,这是自己独特的生活记忆。每位摄影者都应该自由寻找和探讨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你的照片应该打着很深的个人印迹。摄影提倡个人主义——独立行走、独自思考、独特观看,个人主义带出的孤独感、寂寞感、疏离感是特别好的东西。要用感情拍摄,而不是用相机拍摄。在每幅照片背后,可以看到你的行为,你的心肠。

摄影是国际语言

太多人不知道摄影有很多的可能性。如果你从今天起决定做一个独立摄影师,我建议不要再拍摄:红光亮、高大全;所谓的视觉冲击力遮蔽了真实的中国状况;简易、粗陋、浅鄙、无文化感;华而不实、矫揉造作的所谓优美图像;民族、民俗风情庸俗化;与中国的变化、发展、进步无关;无细节、无故事、无温度、无情感、无心灵、无一个有名有姓的人物,无一件可以落到实处的事情;不是国际通用语言;不是全人类共同感兴趣关于人性、人道的照片。而医院,恰恰是一个摄影的宝库。

今天的中国,太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去记录,太多的摄影类型我们远未接近。真正的摄影在离摄影最远的地方,拍风光,体恤自然;拍人文,心疼百姓。要成为摄影师,你得从走得很慢开始。摄影的道路千条万条,请走好自己的那一条。

文字整理 本报记者 郭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