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儿科医生要做临床的福尔摩斯 北京协和医学院儿科学系举办首届住院医师病例报告会
时间:2017.01.16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本报讯 (记者 唐晓艳 孙之星)儿科疾病真的只是“小儿科”吗?完全颠覆你的认识!2016年12月28日,北京协和医学院儿科学系在协和学术会堂举办了首届住院医师病例报告会。来自学系各单位(北京协和医院儿科、首都儿科研究所、天津血研所儿科、阜外医院儿科)的青年医师们齐聚一堂,共同切磋交流。
此次病例报告会得到了协和医院各级领导,以及教育处、宣传处等职能处室的大力支持。教育处潘慧处长在致辞中肯定了儿科学系实体化的发展,表达了对儿科学系发展的殷殷期盼。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宋红梅教授在大会致辞中指出,来协和就诊的很多是辗转全国各地、尚未明确诊断的患儿及家庭,家长抱着唯一希望来到协和儿科,这些复杂、疑难病例的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将有助于结束整个家庭辗转多地辛苦就医的痛苦,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我们一定不能辜负患儿及家长的信任。这番话让每一位与会大夫都感觉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来自协和医院儿科的王长燕医师以一例屈曲指-关节病-髋内翻-心包炎(C-A-C-P)综合征开场:反复多年外院就诊,一直诊断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然而腹水逐渐加重,最终由协和儿科明确诊断,心脏外科进行的心包剥脱手术明显改善了患儿症状,“翻山越岭协和来,心灵枷锁终打开”成为这个成功病例的最好注解。首都儿科研究所谢丽娜医师讲述的“消失的脑电波”带来了不一样的大田原综合征。天津血研所安文彬医师的“寻根问源、方得始终”,将一例儿童全血细胞减少的病例追根溯源,最终明确为巨幼细胞性贫血,令人感叹:良恶性疾病,就在一线之间。来自阜外医院儿童ICU的王澎医师带来了“儿童的隐匿杀手——心脏大问题”,杀手的真面目原来是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ALCAPA),此病极易误诊漏诊,而早期正确诊断能够显著改善预后。协和医院儿科孙之星医师以“雾都探案——血肩的研究”为题,展示了一例反复出血倾向、大面积肩关节血肿的患儿如何一步步被诊断为国际第4例α1-抗胰蛋白酶匹兹堡突变,层层推进,悬念迭起,赢得全场掌声。儿研所邹秉含医师的“8年抗战,终于赢回了我的血小板”,则在短短8分钟内将一例门诊规律随诊8年,先后表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免疫缺陷、真菌感染,最终明确为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WAS综合征)的病例分享给大家,以前由于医学技术受限,很多儿童死于反复感染、严重血小板减少,而该病例最终通过父亲的骨髓移植,患儿恢复了正常的血小板和免疫功能,美好结局有赖于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协和医院儿科徐艺文医师的题目是“三个火枪手”:三种罕见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杜氏肌营养不良、甘油激酶缺乏症竟然先后“找”上了同一例患者,待到抽丝剥茧、谜底揭晓,原来三种病的致病基因排列在同一条染色体的相邻区域。儿研所李光璞医师则从儿科最熟悉的咳喘疾病出发,逐步揭示背后的免疫缺陷病——X-连锁高IgM血症。这些病例让大家感受到儿科医师不能仅满足于某一诊断,而应注意寻根究底,勤于思考是否还有“背后的故事”。
本次病例报告会吸引了兄弟单位的众多观众前来观摩。4个小时的“故事汇”中,几乎没有观众中途离场,反而纷纷大呼过瘾,表示这些病例完全可以拍一季媲美《豪斯医生》的大片。病例报告会还穿插着来自学系各单位的专家评委们的精彩点评,首都儿研所的师晓东教授高度赞扬了协和医院儿科医师在病例汇报中体现出的诊治水平和人文关怀。北京协和医院儿科魏珉教授、宋红梅教授对病例进行了深层次点评,并提醒各位医生在新的医学发展时代,在基因测序、医学检查越来越发达的时代,尤其应重视医学基本功、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不断提高临床思维能力。肖娟教授在总结致辞中,也期望经过严格训练的青年医生,能够逐渐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直觉和缜密的思维,成为福尔摩斯式的“医学神探”。
协和儿科将致力于把病例报告会打造成每年一度的经典学术活动。病例报告会一方面将锻炼、培养和发掘住院医师人才,另一方面也将为学系各单位提供分享临床进展和开拓科研思路的机会。博采众家之长,在交流中大家都有充实的收获。



与会人员合影 摄影 周寅 张朕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