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2006年第20期《院报》内容
时间:2006.11.09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koujie


第20期      总第69期 2006年11月10日

  第1版  2006年11月10日  医院要闻 1、发扬协和光荣传统  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我院党委认真部署《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的学习活动       本报讯(记者  段文利) 日前,在医院党委的高度重视和认真部署下,全院正在掀起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形成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高潮。     10月31日,由党委书记鲁重美同志亲自带队、全体院领导前往卫生部参加高强部长传达 “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大会。高强部长在会上强调指出,要深刻认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是卫生部门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重要任务。大会明确要求,各单位要把认真领会和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并要组织引导好卫生系统开展传达和学习贯彻活动,确保学习贯彻活动落到实处。 连日来,医院党委认真研究和部署了有关学习活动。党委中心组成员首先带头学习。党委还在总支书记例会、机关碰头会和院早会上对《决定》的精神和高部长讲话的精神进行了传达,作了学习动员和部署。党委为各总支支部和各职能部门下发了《决定》单行本作为学习资料,要求各支部召开党员会专题学习,并将在近期内邀请专家来院作辅导报告。     2、我院圆满完成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医疗任务    
图1 N1/2护士站工作场景
图2 10月31日的培训会
 

    本报讯(记者 段文利 常青)随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功落下帷幕,北京协和医院经过紧张的努力工作圆满完成了所承担的大会各项医疗保健服务。     此前,医院专门成立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医疗保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鲁重美教授亲自担任组长,李学旺常务副院长、赵玉沛副院长、方文钧副书记和于晓初副院长担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     医院派出由7医5护1司机组成的驻会医疗保障组,承担驻会(北京饭店、北京饭店莱佛士、贵宾楼约代表850人)医疗救治任务,包括为代表接送站、建立健康卡、医疗咨询、巡诊、陪诊、重点对象跟踪保健及大型活动的医疗保障等。王子时教授、钟巍大夫分别担任组长。     同时医院高度重视院内急救工作。10月30日下午,在医务处孙阳处长主持下医院在新业务楼四层多功能大厅专门举办了中非合作论坛医疗服务与应急预案培训。保健处副处长韩丁、医务处处长孙阳、院感办主任马小军、国合处李学文、急诊科副主任郭树彬分别从与会代表的医疗救治、应急预案启动流程、急救小分队职责、非洲11种常见传染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非洲的民族风俗与接待礼仪、心肺复苏知识技能等方面做了非常有益的培训讲座。鲁重美书记在最后的讲话中鼓励大家全力以赴,为非洲朋友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此次医疗任务的服务场地设在一段二/三层特需医疗部门急诊,人员以特需医疗部和急诊科医护为主,并抽调专门人员加入。医院开辟绿色通道,方便代表及随员就医。保健处24小时值班,保证重要信息和指挥体系畅通。     

 

摄影/袁家源   3、回忆霍英东先生在协和的日子   本报记者 段文利     10月31日早上八点半,霍英东老先生的灵车在医护人员和群众的目送下,缓缓驶出协和医院南门。4个多月来曾与霍老朝夕相处的医疗组专家们再也忍不住悲痛的泪水。感染内科的盛瑞媛教授一边拭着眼泪,一边说,“我们大家心里都挺难受的,努力了这么久,霍老最后还是走了……”是啊,大家怎么能忘记这么多年来霍老和他的全家人对协和深厚的信任、托付和支持呢!   信任与托付       霍老是在3年前于香港接受成功的手术后来北京协和医院做后续治疗的。霍老住院期间,中央政府和各级领导都高度重视霍老的医疗工作,不仅多次前来探望霍老,并指示协和医院一定要组织最好的专家团队全力以赴救治。今年5月底霍老病情转危时,中央安排卫生部黄洁夫副部长亲自率医疗专家组乘专机将霍老从香港接回到协和。在10月份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里,胡锦涛总书记两次专程来医院探望霍老。来看望霍老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有江泽民、贾庆林、曾庆红、王兆国、吴仪、贺国强、李铁映、王忠禹、刘延东、徐匡迪等。霍老的儿女每每谈起,都非常感谢中央政府对霍老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     霍老最后一次住进协和的4个多月的日子里,医院多个学科十几名资深专家组成的医疗组每天都要为霍老会诊。专家们总是先进病房看望他,然后坐在一起讨论治疗方案。有时候下午还要加一个会诊,甚至是全市大会诊。国庆节期间,专家组以及负责保健的院领导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医院。为了霍老的健康,专家们倾注了全部的心血。     霍老以广东话为主要交流语言。为了方便照顾霍老,医院将一位毕业于广州中山医大护理本科的护士从别的科室调过来担任霍老的特护。在黄洁夫副部长的亲自安排下,广东籍的著名胸外科专家李泽坚教授成了医疗组最重要的成员,每天除了看望霍老还陪老人聊天,长期以来他们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霍老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转入协和医院的加强监护病房,神志一直非常清楚直至病危。当医护人员奋力抢救无效,由鲁重美书记和李学旺常务副院长出面向家属交代病情时,霍老的儿女们都非常感谢协和医院所做的一切,并说,“父亲对他的疾病的预后是有思想准备的,我们全家也是有思想准备的”。     当年,在香港医务界极力挽留的情况下,霍老和他的家人还是选择来协和。三年来,霍老和全家与协和医疗组成员相处非常融洽,他们尊重每一位医护人员,对医疗组所做的每一个治疗方案都给予积极的配合。这种自始至终的信任至今给每一位主管医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位可亲可敬的老人       “霍老脸上总露着平和的微笑,没有一点架子。他的衣着简简单单、朴实无华,多少次来医院,总是一身运动服,一双运动鞋。并没有想象中的商界巨人的威严和霸气,是一位非常可亲可敬的老人。”李冬晶主任回忆说。     “他是最严格遵守医嘱的人。桔子汁是老人生前最喜欢的饮品。由于担心引起呛咳,医生们不让他喝桔子汁,有时甚至限制白开水的量。霍老全部照着做了,而没有因自己的特殊身份提出任何特殊的要求”,白纯政副主任说。   榜    样       霍老伟大的爱国情怀也让协和的医护人员肃然起敬。像全国人大会议、政协会议,他总是带头参加,身体力行,从不因自己是病人而有所耽误。记不清有多少次,霍老是从医院的病榻上直接走进人民大会堂和政协的会议室的,这常常让医务人员们心疼不已。即使在住院期间,霍老从未间断过读书读报,关心国事。每天早晨,家人都要从贵宾楼给他带来厚厚一沓当天的报纸,有他最喜欢的香港大公报、香港文汇报,还有人民日报等多份主流媒体的报纸。 为了有效地遏制病情的进展,政府、家属和医院从各种渠道找来了各种可能有效的进口特效药,但是药还没有用完,霍老就离我们而去了。他的子女把剩余的药全部留给了医院,希望能用在其他病人的救治上。医务人员说,霍老的子女一如老父亲般平易近人,处事非常大气,这一定是霍老严格的家风和榜样使然。是的,他不仅是儿女的榜样,更是全国人民的榜样。     霍老在病中最牵挂的就是南沙岛的建设。它最初是珠江入海口的一个小岛,渔民经常遭受暴风雨的袭击。有书记载说,十年来霍老为大陆投资超过50个亿,不图回报地为南沙投巨资超过26个亿,一个新的海港城市正出现在全国人民的眼前。“南沙老百姓非常感谢霍老的恩德”,老家在南沙的麦灿荣、李龙芸夫妇介绍说。     近年,霍老为北京协和医院资助1000万元人民币,设立“霍英东肺癌专项研究基金”,资助来自各个专科的老中青学者们开展从临床到基础的各项研究。协和人决心奋力拼搏,早日攻克顽症,以实际行动告慰霍老的在天之灵。       第2版  2006年11月10日  医院要闻    

    2006年10月18日 是查良锭教授九十华诞。在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李淑媛主任委员的主持下,来自京津两地的临床营养界前辈、专家,杜寿玢、罗庆祖、丁兰、文树根、鲁纯净、曾卫东、李鹤岭、马方、薛长勇、刘东莉、杨勤兵等30余人为查老共庆生辰。这也是临床营养界的一次盛会,会上,查老回顾了在协和营养科工作的经历,表达了对临床营养事业发展的殷切希望,大家纷纷祝贺查老生日快乐,希望她老人家健康长寿,安享晚年,继续为临床营养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4、祝贺查良锭教授九十华诞  
 
笑容可掬的寿星查良锭
 
 

营养科  杜寿玢     我们敬爱的老师查良锭,出生于1916年,浙江海宁人,1935-1937年就读于天津南开大学化学系。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家政系营养专业,随后在北京协和医院营养师培训班任见习营养师。1950-1986年在本院任营养师、主任营养师等职,毕生从事临床营养事业。     1950年她重返协和工作,当时的主任是周。周作为临床营养奠基人之一,其贡献是在协和复院时建立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医院膳食制度,包括基本膳食、特别膳食、诊断膳食与代谢膳食,以保证供应的膳食符合治疗的需要。查良锭作为她的得力助手、资深营养师,其贡献在于将制定的各项目标,能一丝不苟地落在实处。她们两位有个共同信念,即临床营养师的职责,是将营养学的最新知识通过饮食的方式服务于病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个团队,这个团队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严格的管理制度、精湛的烹调技术和无私的服务意识。在这方面查良锭老师是完成非常出色的。记得她家住在燕大校园里,根据当时的交通条件,不便每天回家,于是她总住在医院集体宿舍里。对此她从来都毫无怨言,数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她十分关注基本膳食的质量,认为这是治疗的组成部分,对危重病人的照顾她更是无微不至,既要评价营养状况,又要制定营养治疗方案,还要观察效果,写出个案观察报告,忙个不停。在教学上她承担医大护理系授课任务,本科见习营养师的实习及兄弟医院营养人员的代培之外,更重要的是她注意对患者普及营养治疗的知识。以糖尿病为例,她与内分泌科医师一起,定期举办糖尿病学习班,对象包括患者及家属,医患一起交流研讨,取得了很好效果。她的这些患者教育工作经验,曾在全国学术会议、日本营养学会、香港营养学会的会议上作过介绍。由查老师开创的患者教育课程坚持了数十年至今未间断。1978年她参加糖尿病专家池芝盛教授及部分患者编写的《糖尿病知识问答》(后改为《糖尿病的防治及自我护理》),深受读者欢迎,是评价很高的科普读物。她总结的“门诊糖尿病饮食指导病例的观察”,“糖尿病人的饮食——食品交换份的应用”等均具有理论结合实际的特点。     查良锭教授曾担任过中华医学会北京营养学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理学会营养学会临床营养专业组组长,《营养学报》编委,中国营养学会候祥川基金会委员。在高等教育停办营养专业后,受卫生部的委托,为全国举办过四期营养培训班,学员近四百人。学员结业后成为各地各单位的营养骨干。当然这种培训班只能解燃眉之急。为了彻底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她与其他同道一起,多次向国家教委、卫生部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官员反映我国营养人才匮乏情况,希望能将营养教育纳入正规高等教育的范畴。她曾组织编写《营养与营养治疗》、《营养学基础与临床实践》、《现代临床营养学》等专著。     今年适逢查老师九十华诞,又逢北京协和医院建院八十五周年,在会上院领导向47名教授颁发奖状,感谢他们为医院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查老师为获奖者之一。看到这个情景,作为她的学生,我们为她做出的贡献感到高兴与骄傲,并将努力传好这支接力棒,将临床营养学发扬光大。让我们衷心祝愿查老健康长寿。   图片由本报记者刘燕萍提供   5、又逢“重阳”  
 

    本报讯(记者 康红)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10月31日,我们迎来了又一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在这一天老干部处特别为离退休老同志们举办了生日聚会以及别开生面的“院史知识竞赛活动”。党委鲁重美书记、方文钧副书记、杨玉雯副书记前来参加了活动,为离退休老同志送来节日的祝福并送上精美的生日礼物。 今年是我院建院85周年,为庆祝这一喜庆的节日,重阳节这一天我们还在老同志中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院史知识竞赛活动”。来自离退休党总支6个支部的30余位老同志参加了比赛,他们平均年龄70岁左右,年龄最大的是80岁高龄的赵俊教授。别看年龄大,但对于主持人提出的每一道问题,老人们都是对答如流,让我们无不惊叹老人们的认真和记忆力。而且更让我们钦佩的是这些前辈们辛勤创造了协和辉煌的历史。活动还请来了王荣金老书记、苏萌老院长、原宣传处处长张燕老师、原工会副主席周国柱老师作为比赛的评委。活动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圆满结束。   6、继续教育知识问答(三)   万希润副教授     10. 我院继续教育活动为何采用IC卡?     继续教育IC卡管理系统(ICME)是北京健康在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和北京市卫生局合作开发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具有垄断性,已在全市各大医院逐渐推广使用。为适应北京市卫生局的管理,方便继续教育对象获取学分,我院在项目伊始即采用了ICME。     11. 我院的继续教育是组织架构是怎样的?     在主管院长和教育处的领导下,设立院继续教育项目负责人,各部门设专人负责本部门的继续教育事宜。医院设立继续教育工作小组,研究、规划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     12. 如何获得继续教育学分?     继续教育对象可根据继续教育手册列出的内容参加各类继续教育项目。在参加有刷卡机的项目时,可直接刷卡获得学分。在参加不能直接刷卡的项目时,应注意保留好参加活动的证据,如学分证等,以便日后确认学分时作为佐证。     13. 学分是如何登录与确认的?     学分由各部门继续教育负责人按照继续教育手册中的指导,以用户名和密码登陆好医生网站,根据继续教育对象参加活动的实际情况,登录相应的学分。学分登录后,须经教育处专人(苏航,6878)确认后,方能生效。确认学分时,请务必带相应证据。确认时间为每周三下午。     14. 继续教育的年度考核是如何规定的?     继续教育的年度为每年11月1日至来年的10月31日。继续教育对象须按照规定完成相应的学分。不能完成者为年度考核不合格。     15. 如何参加全院继续教育活动?     从2006年11月起,医院于每周四及周五举办全院的继续医学教育讲座。除过于专科的内容外,其他所有讲座均安排重复讲授二次(周四、周五各一次),以方便大家根据自己的工作安排选择参加,并避免因场地不敷使用而影响大家的学习。讲座于下午3点到5点举行,地点为新业务楼四层多功能厅(现场)和西院六层会议室(同步视频)。讲座录像还将在学习资源中心上线,欢迎大家观看。     16. 全院继续教育活动主要有哪些内容?     教育处举办的全院继续教育活动,主要是一些受众面较广的继续教育内容。项目主要以系列讲座的形式举行,现在确立的系列有“临床合理用药”、“急症与危重医学”、“围手术期患者的并发症处理”和“百家讲坛”等。欢迎大家提出意见与建议。     17. 参加院内继续教育活动能够获得何种学分?     全院继续教育活动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将国家级项目中适合在院内宣讲的内容拿到院内讲授,参加这类活动可获得国家级I类学分;另一类为根据继续教育对象的需要而设立的项目,参加这类项目可获得II类学分。所有在科室内举办的继续教育活动,均为II类学分。     18. 科室举办的活动如何计学分? 科室举办的各类继续教育活动,经向教育处申报备案后,按规定给予相应学分。各部门继续教育项目负责人应如实记录参与情况,并登录学分,由教育处专人(苏航,6878)确认后,即可获得相应学分。确认学分时,请务必带相应证据。确认时间为每周三下午。   ■第3版  2006年11月10日医院文化   7、--“我谈协和人的荣辱观”有奖征文(十一) 协和·和谐   护理学院  任雪娇     无意中看到一篇的散文,字字珠玑,叩我心扉,震撼着我的心灵:“我景仰昙花,她的花期虽短暂,却使无数人为之倾倒,因此她的生命更有意义……”     曾经我也曾沉湎于悲观之中,于是人生观也不那么积极,觉得生命太脆弱,太不堪一击了,我一度不屑于那些兢兢业业努力上进的人们,当生命终结一切没有的最后时刻,你们不懊悔当初付出的太多了吗?     这一切甚至那些残存的碎片都在我穿上白大衣的那一刻消失殆尽,这就是协和之荣——改变人的心灵。在这里,我领略了生命的顽强,读懂了生命的可贵,体验了生命唯有一次的意义,也充分感受到人只要健康就是幸福的。     初着白大衣的我带着紧张和恐惧踏入病房,但很快这种情绪便消失在病人的依赖之中,而这种信赖来源于医护人员的敬业和关爱。     协和之荣——医护人员的敬业和对病人的关爱。        记得课堂上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一位临终患者将家人叫到身边,他的责任护士心里忐忑不安,以为他要向家人告状对他不够好。然而,他的家人却在她面前深深鞠了一躬,并说,患者在临终时的愿望就是要家人代他向护士鞠躬,因为护士给予他的关爱是他的亲人都做不到的。护士做到这样还认为不够好。课堂上这件事让我鼻头酸酸的,而今天,我真切看到了,从病人的眼中、语言中看到了感受到了。     协和之荣——协和人的观念:用所学的知识,精湛的技术满足患者的需要,解决患者的问题,给予患者极大的爱心。     协和之荣——协和人的行为:荣辱没有法律制约,全靠自觉,而协和人依信念而行事,让情感之风化成心弦抚慰病人的心。     协和之荣……     人生旅途中设有两个站台,荣誉和耻辱。协和也不例外,有她的荣,也有她的辱。神医华佗可以流芳百世,不单只是他的发明创造和医术高明,还有他的医德,他不会因病人的地位卑微或缺少礼而怠慢或拒绝病人,而协和也不乏有的人用世俗的眼光对人对事,不乏有人缺责任心,似乎协和白净墙上的那几个污点。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荣,一草一木宝盖间;耻,耳左止右,动物知有皮,草木尚知兴荣,人呢?协和荣辱观决定我们反对恃强凌弱,关爱患者。 蓦地,我抓住了协和的荣,协和的辱,让我们努力摒弃一些不和谐的杂音,使协和变得更和谐。   8、The torch has been passed to a new generation of PUMC   The Second Prize, Wu Dong from the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Today is a good day to celebrate the 85th anniversary for our PUMC. I am so honored called upon here to present my view about the history and spirit of PUMC. This is really a very great opportunity.         PUMC is more than a health institute taking care of thousands of ill people everyday. It is home for me and home for every one of you as well. PUMC is father from whom we received training and education; PUMC is mother from whom we enjoyed love and warmth. We are all the members of this big family. Day after day we see each other. Year after year we work together.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we live and die together. We all may say goodbye to our beloved family some day but PUMC will last for all the eternity.         Why? Why we love our family so much? No one would hesitate to answer: It is tradition; It is spirit of PUMC that unite us all.         Our family was established in 1921.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we made us the No.1 hospital of China.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we produced exceptionally outstanding medical professionals.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we were seeking for the most advanced system and highest standards for medical practice and education. The last 80 years witnessed so many brilliant and talented people in our family. They not only devoted all they had to serve and save patients, but also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ealth care system. Thanks for their efforts the excellent reputation of PUMC has now been recognized both in the country and around the world.         We come from tradition. Tradition comes from history. Tradition is the marker telling us where we come and where we go. Tradition is the standard we employed to evaluate our job. Tradition is the wealth for every one of us to looking for intelligence, wisdom and creativity. We would be nobody if we lost our history. 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in history should be remembered for long. That is called spirit. What is spirit of PUMC? We all know the answer: "Strictness, continuous improvement, diligence and devotion". To say is always easier than to do. But we shall never forget it is not a slogan from mouth, it is rather a faith from heart in this family carried forward by every one at every day for every patient in the past generations. We are doing things this way just because we believe it is best for the patients. We are proud that selfishness has never any place in the face of needs from patients. It would be impossible for us to stay in the leading position without this kind of spirit.         The elder generation of our family wrote their glorious history, now is time to make our own. It is our job and the job may be hard. Time passed away and things changed a lot. Today is full of competition in medical field. We can see other racers rapidly catching up, our leadings lost, our position being threatened and our most cherished reputation, for occasions, even been shamed.         There are times when future seems as thick as a fog. But we shall never only sit and wait, hoping that the mists will lift by itself and reveal the right path one day. Our determinations and courage shall never diminish.         It is our duty to make our family revival. Now the challenge is at the door, we do not shrink from it, we welcome it. I do not believe that any of us would like to exchange places with any other people or any other generation in front of this challenge. The energy, the faith and the devotion that we carry to our family will light our medical career. And the glow from that fire will truly light the future.         What we should do to promote and vitalize PUMC? We need reformation, we need creativity, we need tolerance.         We can not select the world that we live in, we were rather selected. It is crucial to make adaptations to the ever changing situations. Tradition dose not necessarily mean conservation. We shall not refuse to change. The past days give us the experience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tells us the urgency to reform. The rebuilt PUMC will be more powerful and recreated PUMC spirit will be more meaningful. The enthusiasm of creativity should be tolerated and encouraged if we want to make PUMC better.         I am asking here all the young generation of PUMC. Your talent of creativity is needed. There is so much to be done. We need your help, we need your service, we need your devotion. Indeed for all who are still young we need your hand.         We dare not forget today that we are sons and daughters of our PUMC family. The torch has been passed to a new generation of us. I would like to modify the famous word of John Kennedey in January 20, 1961 to express my feelings here: let the word go forth from this time and place, let every one know, whether inside or outside PUMC, that we shall pay any price, bear any burden, meet any hardship to make sure the long standing and success of PUMC. And so, my friends, ask not what PUMC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our family.         A new breeze is blowing. A new PUMC preserving tradition and refreshed by creativity now is ready to push on. There is new ground to be broken and new actions to be taken. Our problems are large, but our heart is larger. Our challenges are great, but our will is greater. The job to recreate PUMC will not be finished in the next year, nor will it be finished in the next decades, nor even perhaps in our lifetime in this family. But now let us begin.         Yesterday is good, but tomorrow will be even better   9、☆☆☆ 感 谢 信☆☆☆       北京协和医院领导:     我的父亲是一个老兵工技术工作者,因早年高寒地区的艰苦工作,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早在外地没能得到良好的诊断和治疗。此次来京仅仅3天,就因不能进食到协和医院急诊就诊,急诊内科的徐宁花大夫为父亲诊治,认为情况相当严重,当晚即急诊室留观,经过3天的多项检查,经内、外科会诊,确诊为贲门癌。当晚胸外科的陈跃鑫大夫刚刚下手术,接到急诊大夫的电话即刻到急诊室父亲的床前探察病情,认为可以安排手术,次日早晨郭惠琴大夫即来会诊,表示如果患者身体条件许可,当日即可加台手术。因父亲身体各项指标均较低,需经支持治疗三日。郭大夫急人所急,即刻安排加为周二手术。     据急诊病友介绍,郭大夫医术高超、态度亲切,使我们十分感动;李泽坚教授也亲自来到病人床前,询问多项具体情况,何琪大夫多次来到急诊治疗室安排手术前的各项事情。每天早晨,胸外科的大夫们都会来到急诊治疗室了解父亲的情况,及时做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周二,我父亲中午12时进手术室,将近晚7时手术结束。作为患者家属,我们庆幸把父亲交给了最可信任的人,他们不但抢救了父亲的生命,还为他今后的生活质量考虑,甘于承担风险,同时作了脾切除、胃部分切除上提固手术。     最令我们感动的是,我们后来才了解到,为我父亲手术的当天,郭惠琴大夫的老父亲正在发着40度的高烧,郭大夫放下了自己的亲人,全力抢救病人,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一位白衣天使舍己为人的高风亮节。     手术后三天,父亲对胸腔不觉任何异样,可见手术十分成功,只是父亲不争气的身体,不断出现问题,腹泻不止、小便困难、下肢疼痛、咳血、便血……每每出现状况,大夫及时处理得当,真是胜过亲人,手术后的第六天,原本恢复顺利的父亲,又突然由腹泻转为大量便血,同时咳血、还伴随着消化道出血,尿管也有出血,几乎是全身性的出血倾向,各项化验指标尤其是血液指标出现了危急情况。郭大夫一次次来到病房,下午出门诊后又立刻跑回病房,亲自为父亲一次次冲洗胃管,直到晚上近11时,我们家属离开时她还没有离开病房,何琪大夫更是守了一天一夜,他们请来了血液科、泌尿外科的大夫共同会诊,就连每次出去吃饭的前后,都会来到病房看看。父亲在他们的悉心的治疗和守护下,一次次转危为安。     现今父亲的身体日渐康复,郭惠琴大夫、李泽坚教授、何琪大夫、陈跃鑫大夫等医务工作者的负责精神让我们深深感动。我们深深的懂得,像父亲这样的身体状况,这样大的手术,大夫们承担了巨大的风险,李泽坚教授曾经对我们患者子女说过这样一句话:上这样的手术我们医患两方面都是要拼命的。胸外科大夫们的一举一动让我们一次次感动着……还有急诊的徐宁花大夫、朱岩大夫、陈丽霞大夫……胃镜室、肺功能室、CT室、超声心动室......在这里我们见到的每一位大夫都让我们感动,正是这些优秀的医护工作者,在不断地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他们是协和医院的骄傲!     我们全家非常感谢协和医院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谢谢!                患者家属侯莹、侯东来   ■第4版  2006年11月10日        综合消息   10、图片新闻  
 

    85周年院庆典礼上,院领导为47位老专家颁发了感谢状。刘彤华、朱元珏两位老教授因故未能到会。会后刘谦院长、李学旺常务副院长、杨玉雯副书记和陈杰副院长亲自将感谢状送到两位老教授手中。   11、我院举办门诊窗口服务人员培训会       本报讯(记者 曹卫华)2006年9月13日下午3时在北配楼329教室,由门诊部主办、工会协办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培训会。到场参加此次培训的有来自医院三十余个部门共约180名同志,他们主要为各科室的窗口工作人员。     培训会的主题为“为创建和谐医患关系而奉献我们的爱心和真诚”,开展此次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我院争创文明服务行业单位,提高我院患者就医的满意度,增加窗口单位的文明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培训会由门诊部赵丽珍主任主持召开,工会王晓波主席也到会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之后由首都师范大学人际关系学陈文叔教授切入正题开始讲课。陈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和维护良好的医疗秩序。他的讲课使大家认清了医疗服务工作在构建、重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教会大家努力学习和运用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艺术,积极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爱心和真诚,并让大家体会在奉献中实现自身崇高价值的愉快和欣慰。     通过陈教授的讲座,大家认识到门诊医疗服务的定位,认识到怎样在医患沟通中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陈教授列举生动活泼的例子说明了医患沟通艺术在门诊服务中的应用,让大家多用笑意、目光与眼神、语言、行为举止、体态与体姿来传递我们对病人的真情和关怀,展现我们的爱心与真诚;陈教授从一个新的角度教育大家要珍视、珍惜患者的真情回应,让大家在欢愉和幸福的感受中迎接工作的劳累和艰辛,用真情和奉献去收获实现自身价值的欢愉。     培训会结束后,大家对陈教授的演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致认为这次培训对今后门诊窗口单位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并且建议今后更多地开展这种活动,让大家经常性的接受一些新的理念和沟通技巧,以利于医院门诊窗口工作的更好开展。 此次培训活动得到工会的大力支持,经过门诊部和工会的大力宣传和组织筹备,达到了预期的成效。     12、门诊药房“一站式服务”方便病人取药       随着我院医疗水平和知名度的进一步提高,来我院就诊的病人逐渐增多。但由于药剂科门诊药房分布分散,给病人取药带来了诸多不便。在院领导支持下,门诊部协调各部门重新设计和调整了门诊的布局和流程,把整个西大厅腾出来交由门诊药房使用,这样使分散的药房集中起来,既方便了病人,又提高了人力、物力和空间的使用效率。     为了使这一措施尽快落实,药剂科做了大量准备和实施工作。由于门诊药房的药品种类近1400多种、数量相对较多,而空间相对狭小,如何合理布局成为当务之急。各药房负责人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进行了实地测量,并绘制了草图,以保证工作顺利进行。为了不影响药房的正常工作,修建工作选在“十一”长假期间进行。药剂科各位领导和同事都放弃了休息,轮班监督、指导施工人员工作,以保证工程顺利按时完成。10月8日在不影响门诊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对门诊各药房进行了合并搬迁。搬迁之日天公不作美,竟然下起了雨,同事们只好冒雨搬迁,由于人手不够,保安和钳工班的师傅们一起协助搬家。晚上待病人散去后,药房的同志们继续抓紧摆放药品,一直忙碌到深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每二天,患者已经可以在新的门诊大厅取药了,取药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门诊药房合并后,药品的摆放位置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且药房的药品高度集中导致种类明显增多,这对药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用最短的时间去掌握它的用法、用量以及作用机理,以提高工作效率,满足不同病人的需要,提高病人的用药依从性。大家纷纷利用晚上下班后的时间熟悉药品位置,迅速调整一些药品的不合理摆放。经过一周的不懈努力,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为了更好地方便病人和本院职工取药,在增加窗口数量的同时还专门设立了儿科、毒麻药、本院职工取药窗口和老年人优先窗口。这项举措不仅提高了药房的工作效率,而且得到了病人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合并之前许多病人排了长时间队却被告知到另一个药房取药,病人的心情可想而知,为此也增添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医患纠纷。合并之后真正为病人做到了“一站式服务”,病人满意度明显攀升,给予医院广泛的赞誉。另外门诊还设立了用药咨询窗口,由药剂科资深药剂师轮流为病人服务,解答病人用药方面的问题和疑惑,受到了病人及其家属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13、我院“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完成论文答辩  

    本报讯(记者 宣磊)2006年9月5日举办了“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论文答辨会,我院中医科张孟仁、张晓阳副教授圆满通过了论文答辩。这两位学术继承人是在2002年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跟随我院中医科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郭赛珊教授学习。     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实践,他们圆满完成了各项继承任务,掌握了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均以优秀成绩通过了论文答辩。9月5日担任答辩会的评委有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保健学会肥胖病研究会理事长、博士生导师翁维良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实验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博士生导师王硕仁教授,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梁晓春教授。   14、我院举行第十八届职工田径运动会
 
 
 

    10月21日我院第十八届职工田径运动会在地坛体育中心举行。19个部门工会、600多名职工参加了40余个项目的比赛。于晓初副院长、杨玉雯副书记和工会邓开叔主席出席了开幕式。田径场上风云四起,呐喊助威声不断,经过激烈的比赛获得团体总分前六名的是:外科、内科、五官、行政、医技和药剂工会。(工会)     ■第5版  2006年11月10日        资讯·技术·新知     14、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外学术交流  

前排右二为Feldman教授

  普通内科  张沙锐     近期,在国家外专局和医院的大力支持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内科学系Mitchell D. Feldman教授应我院普通内科邀请来院进行为期一周的学术交流,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内容包括医患沟通、教师培养、HIV预防以及内科临床中的精神和行为问题等,获得了参加者的一致好评。大家在交流中深切地体会到:在医学模式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医生应该通力合作,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才能出色地完成医疗工作。     此次学术活动的成功举办,也是普通内科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一件大事。普通内科病房在我院内科已经运行5年,普通内科专科成立也近3年,在院领导、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下,圆满完成了各项临床和教学工作。作为新兴学科,其在医、教、研三方面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临床诊疗、医学教育、疾病防控等方面逐步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们相信,Feldman教授的来访和交流,既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又将对普通内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身兼数职的Feldman教授       Mitchell D. Feldman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内科学教授,现任UCSF全校教师培训项目主任,负责医学院、牙科学院、药学院和护理学院教师的培训工作(美国医学院校中第一个、目前也是唯一一个针对教师进行训练与提高的专门项目)。他还是UCSF艾滋病临床培训国际项目负责人、加州地区普通内科学会前任主席。他多年致力于基本医疗中精神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研究,主编的《Behavioral Medicine in Primary Care》是美国行为医学教育的全国通用教材。他曾获得剑桥大学的人类学博士学位,是医患沟通研究领域的专家。       了解HIV/AIDS的流行病学趋势,调整预防策略——内科医生的责任       Feldman教授认为,作为基础医疗的主要提供者(primary care providers),内科医生在HIV等重要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中责无旁贷。     Feldman教授介绍说,目前美国有AIDS患者40万,约15%生活在加州。与以往的流行病学特征相比,今天的美国患者中非白种人群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妇女的比例从8%增加至27%,虽然男性同性恋患者的比例仍然很大,但异性传播的比例从以往的3%增加至31%。况且,旧金山地区性病诊所的数据显示男同性恋者的HIV患病率虽然在逐渐下降,但发病率却没有变化,这说明单一的患病率指标并不能很敏感的反映流行现况。了解当前的主要危险因素对有效的预防最为重要。好的预防策略应该是依据疾病流行趋势作出调整,始终直指高危人群。     Feldman教授强调指出,就HIV/AIDS而言,发现HIV阳性者是预防HIV传播的重要环节,估计目前美国大约有1/4的HIV感染者不知道自己的感染状态。因此,在专家们的建议下,美国CDC近年已经开始推广HIV普查,即临床医生不需要危险评价就可以对13-64岁的就诊者进行HIV抗体检查,以期发现感染者并实行预防干预。     “了解今天的100个患者是怎么感染的,你就知道应该如何预防了”。这就是Feldman教授在总结和回顾近20年来美国特别是旧金山地区在HIV的治疗和预防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中最深切的体会。       “你是怎样生病的,请告诉我你的故事”     Feldman教授谈医患沟通重要性及技巧       “你是怎样生病的,请告诉我你的故事”,这是Feldman教授常用来问诊的语言,他希望以此表达医生对患者主观感受的尊重和同情。     医生们常常担心沟通需要大量的时间,可能对其它工作造成影响。但Feldman教授展示的国外循证医学研究结果证明,通常患者平均讲述自己情况的时间仅有90秒,而即使在这短短的一分半里,患者平均每23秒就要被医生打断一次!患者的问话中包含很多重要的信息,比如患者觉得自己的问题所在、对未来并发症的担心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都被我们的打扰“挡回去”或“吓回去”了。所以Feldman教授强调说,“耐心地听完患者讲述,非常重要”。     这个例子就涉及到了Feldman教授所说的医患沟通的三个主要功能,即:了解病情(Gather Data),建立信任(Build Rapport),和健康教育(Patient Education)。“语言是医学中最重要的工具,一个医生的职业生涯中平均要进行20万次问诊,大量的研究证明良好的沟通技巧不但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促进功能恢复,还可以提高医生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反之,患者和医生都是不良沟通的受害者”,Feldman教授说。     Feldman教授在报告中总结了很多具体的沟通技巧。例如在了解病情的过程中常用的“使用开放性的问题”、“鼓励”、“确认”、“引导”等四个技巧。虽然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常使用这些技巧,但Feldman教授的总结无疑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视角,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他还特别强调教育和实践对提高医生与患者交流技巧的重要性。“交流技巧是可学得的,实践出真知”,Feldman教授如是说。       在基本医疗的同时关注患者的精神和行为疾患       2005年的数据显示,26.4%的美国人口罹患某种程度的精神疾患,而只有50%的患者接受治疗。在普通内科门诊,74%的患者有症状但没有明确病因,这些都可能是某种精神心理疾患的表现。在发达国家,精神疾患造成的生活质量下降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类似,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压力。抑郁症是普通内科门诊5种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而29%的抑郁症以躯体症状为就诊主诉,60%的患者有躯体症状。     中国大城市中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2%,在农村老年人口中为6%。专家推测抑郁症是导致中国人口自杀的重要因素之一。Feldman教授以抑郁症为例着重讲述了该病的诊治,包括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断标准、治疗方案以及副作用的处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对患者3个小问题的简单筛查,并结合由9个问题组成的问卷调查,内科医生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抑郁状态。     Feldman教授认为普通内科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将面对大量的精神行为学问题,因此“每个内科医生都应尽量了解有关精神行为疾患的有关知识以帮助患者尽早诊治,改善生活质量”。       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外对话       Feldman教授所作的题为“普通内科发展和教师培训”的讲座受到了院领导和内科学系领导的高度重视,鲁重美书记、李学旺常务副院长、赵玉沛副院长、陈杰副院长均阅读了讲座的相关资料,陈杰副院长亲自莅临讲座现场参加交流活动并为Feldman 教授颁发了感谢状。陈杰副院长指出,我院普通内科需要与国外的著名医学院校在不同领域开展不同程度的合作与交流,以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参加讲座及讨论的还有内科学系主任沈悌教授、副主任严晓伟教授、院办公室马进副主任以及普通内科全体医师、内科部分医师。 本次交流活动得到院领导、医务处、教育处、国际合作处、内科学系、感染科及心理医学科的大力支持,医务处孙阳处长参加了医患关系的讲座,并从医疗质量管理的角度再谈医患关系,以中国医生的视角看医患沟通的重要性,深深吸引了Feldman教授,表示今后在这一领域可以进一步开展合作和交流。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李太生教授到会参加了有关旧金山HIV防治经验和教训的讲座,并作了协和HIV诊治二十年的报告,给外宾和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5、我院完成国内首例神经内镜下颅底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手术       本报讯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日前为一位年轻女患者成功完成国内首例神经内镜下颅底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手术。     这位29岁女病人是从去年8月份开始感到出现左胳膊麻木和没有力气的,她的左手也常感到麻木,一次在家炒菜时左手被油烫伤都没有感觉到。患者走路时左腿发软,还摔过跤。右胳膊偶尔也感觉发麻,有时还会感到呼吸费力、胸部有束带的感觉。颈椎核磁检查结果显示:颈2到腰1脊髓增粗明显。神经外科医生考虑为颅底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在查体中发现病人左手背屈力弱、鱼际肌萎缩。左侧上肢痛觉、温度觉减退,以远端更为明显,触觉正常。诊断颅底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又称Arnold-Chiari 畸形或Chiari I畸形)。     神经外科立即安排患者住院,并成功实施神经内镜下寰枕减压术,手术切口仅2cm,术后当日患者即觉左侧肢体痛觉和温觉已比术前有明显好转,呼吸费力及胸部束带感消失,无须佩带颈托即正常下床行走。术后第三日患者出院,切口愈合满意,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     Chiari畸形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脑发育畸形疾病,为Chiari1891年最先报道此病。其病理特点为小脑扁桃体、下蚓部疝入到椎管内,桥脑、延髓和第四脑室延长、扭曲,并部分向椎管内移位,常伴有脊髓空洞症。临床上表现为枕颈部疼痛、走路不稳及肌无力等,体征表现为下肢反射亢进和上肢肌肉萎缩。半数以上病人有感觉障碍。该病传统的治疗方式为枕下开颅上颈椎椎板切除术(寰枕减压术),切口一般约10cm,手术创伤大,术后患者恢复时间长,并需佩戴颈部支具三个月。 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颅底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是目前国际上正在兴起的一种微创治疗技术。一般从后枕部打开2厘米长切口,在神经内镜下完成枕大孔区畸形手术操作,既能保持蛛网膜的完整性,又达到内环境稳定、解剖层次复位和改善结构-功能关系的目的。

图一:篗RI示患者颅底畸形合并脊髓空洞

图二:术中切口2cm(蓝线所示)

图三:示患者术后切口情况

  16、首届中国双源CT研讨会在我院举办  

    本报讯(记者段文利  薛华丹) 10月31日,我院举办首届中国双源CT研讨会,近200名国内知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就双源CT的创新技术及临床应用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我院最新引进的西门子CT扫描机——SOMATOM Definition是中国首台双源CT机。与既往所有的CT相比, SOMATOM Definition双源CT可以同时使用两套X线源和探测器系统,可以在较以往更短的时间里为病人提供更精确详细的无创性检查。     双源CT扫描机在心脏成像上具有极为突出的优势,可显示更多的心脏结构细节。既往心脏相关疾病患者在接受检查前因心率控制问题较为繁复,常常会直接影响成像效果。而采用双源CT扫描机进行心脏成像,患者不必控制心率,就可以获得较以往更好的图像。因此,双源CT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心脏CT成像的临床应用适应症,同时也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检查舒适性。     该双源CT扫描机具有 78cm的大孔径和200cm的全身范围,使病人在接受检查时更加舒适和便捷。其辐射量则由于在软件和硬件各方面采用了更多更完善的降低剂量措施,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减低。比如,心脏检查所需剂量最多可以节省50%,从而使检查更加安全可靠。     双源CT在能量成像方面也具有突出优势,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射线能量成像,而准确地区分不同的人体组织,以获得更多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信息。另外,双管球模式还能够确保超重病人的扫描图像质量。     我院放射科主任金征宇教授介绍说,“双源CT使CT的临床应用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极大地提高了我们临床研究和日常诊断能力。对患者来说,减少了检查时间,降低了辐射剂量,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成像部位。尤其是心脑肺血管疾病等急症患者,双源CT成像更早期的诊断、更快速的评估和更精确的随访为全身各部位的检查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在临床和科研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还将在今后的临床应用中不断摸索发掘双源CT更深更多的潜力为患者服务。”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医疗系统集团总裁欧翰林博士强调说:“在中国每年有大量的病人接受CT检查,西门子的SOMATOM Definition双源CT系统可让医生在最新的研究领域使用最新的技术,同时,在无创性心脏成像和急诊方面的优越性,在帮助医生以较简便的方式对疾病作出早期诊断的同时,可以替代一些传统的较为昂贵的检查方法,从而带来医疗费用的节省。” 研讨会上专家一致认为双源CT创新的设计理念为临床应用带来了突破,堪称CT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的前景令人向往。同时CT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贴近临床的实际需求,“技术服务临床”的理念日益成为当今CT技术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第6版  2006年11月10日  交流       今年初夏,国际著名的《Nature》杂志刊登的一篇题为“龙学会飞翔”的评论性文章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注意。作者站在局外,肯定了在近二十年间中国政府和学者们为发展中国科研所作出的一切努力,同时也提出了今后扬长避短之方向,颇值得一读。非常感谢消化内科吴海燕和陈原稼老师不辞辛苦翻译此文,省去了大家的麻烦。 17、龙学会飞翔   翻译:消化内科  吴海燕   校对:消化内科  陈原稼教授       中国迅速地走出过去的闭塞,努力成为世界舞台的领头人。正如沉睡中的巨人从酣梦中醒来,吸引了世界其他地方的关注。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国政府似乎坚定地致力于对研究和发展的投资,世界各地的机构争相靠近中国,希望能从突如其来的好运中获利。但是,在中国,科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当这个国家腾飞之际,对于他们的科学家而言,至少在三个方面充满着困难与挑战:承受力、责任感以及诚信。       承受力       中国政府用于研发的预算逐年稳定增长,以吸引移居国外的研究人员返回祖国。但这样的预算增长率中国政府能够承受吗?而且归国科学家的工作条件与他们的期望相符吗?     中国的情形和几年来西班牙的经历类似。在西班牙,许多怀有远大志向的研究人员远渡重洋去寻找更加光明的科学前景。学成之后,他们希望返回西班牙,却发现国内的机会相当有限。尽管西班牙政府宣布启动多项计划来满足众多研究人员归国的需求,但研究人员回国后,往往发现现实与他们的想象相差甚远:实验室空间、研究经费以及知识自由均很有限——他们常常和空有其名的博士后一样。而当不同的政党上台执政后,原先承诺的对科研的支持全都消失了。     在中国,执政党不兑现承诺的这个问题不会出现。但是,很难说科学家们回国后是否还拥有与他们曾经工作过的美国或欧洲的实验室条件相似的、有利于发挥他们全部潜能的工作环境。回到西班牙的例子,大多数成功归国的科研人员包括了在国外已经做了带头人的科学家,他们回国后均是按照他们的设想来建立一个完整的学术机构。中国现今正在以相同的策略吸引高层次的海外科学家回国发展。一个关键的挑战是能否保证这些新的科学界领导者使用他们的特权来培养他们的年轻同事,此外,还有政府投资的承受力。     点评:指的是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给予持续的经济资助。       责任感       中国政府慷慨地把资金用于研究领域,自然就会期待结果的回报来证明其投资的得当。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认真地看待韩国的痛苦经历,那么将会从中获益匪浅。韩国政府在干细胞研究方面下了很大赌注,在毫无保留地支持黄禹锡的同时明确地告诉他国家对他抱有很高的期待。中国应该从她的邻居身上吸取经验教训——无论投资多么慷慨,以期在科研上取得快速突破,并将这些突破视为对经济资助的回报是件很危险的事情。科研成果固然很重要,但高水平和可信赖的科学研究更为重要。     点评:风物常宜放眼量     由黄禹锡的事件得到的另一个教训是,韩国的科研机构分级管理制度阻止了知情者在事情发展到无可挽回前对黄的举报。中国对分级管理制度并不陌生,这一制度不利于科研的透明度以及责任心。在美国,科学研究是不分等级的。人们经过训练学会批判性地去思考并且敢于大胆地说出自己关注的问题。这种自由是一个国家取得科研成就的关键,并且这种自由无可辩驳地使其拥有同其它地区竞争的优势。如果中国要想在某领域具有竞争力,科研机构的高层领导者应该仔细审视一下他们机构的各个层次。缺乏蕴育创新思想的环境,科研几乎不能到达一个高水平。     点评:自由的学术空气有利于科技创新       诚  信       科学,虽然是客观的,毕竟是人类的活动,会反映出人性的至善至恶。因此,研究相同的生物学问题的科学家时常会强烈地感觉到他们仿佛置身于一个俱乐部之中,这一点都不奇怪。任何一个试图成为他所在团体的佼佼者的年轻科学家都知道进入这一圈子是件困难的事情。对于中国的科学家而言,则是难上加难。     沈慧真的例子就很有说明性。她发现将她的工作发表在高水平的期刊上有着难以言表的困难。不仅仅是中国人,拉丁美洲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均指责过那些期刊和文章评阅人对他们的歧视,这一点即使是取得了很多成就的日本科学家也不例外,他们仍会感到自己仿佛是科学盛宴中的穷亲戚。     有意还是无意的歧视都是偶然存在的。但让人无法接受的是,科学恰恰反映了人性的某一面,即对陌生面孔的戒备之心。 在这一点我们将面临双重挑战。中国科学家必须意识到获得认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投入才行。同样,世界各地必须抛弃任何对中国科学家的偏见,因为有一点是勿庸置疑的:我们将听到许多关于他们的东西。     点评:被世界接纳,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聚焦中国     中国在包括科学在内的各个领域中迅速崛起一举成为了全球的领头人。二月,中国政府宣布了一项宏伟计划以增加国家对科学的投入。政府计划增加每年在研发上的投资,并且于2020年增至9000亿元人民币(约1120亿美元),比起当前的数字将有一个质的飞跃。有统计数据表明,美国2003年和2004年研发的预算分别为951.4亿美元和1007.56亿美元,增长率5.9%,而中国2003年和2004年的研发预算分别为121.03亿美元和135.89亿美元,增长率16%(译者计算应为12.3%),是美国增长率的2倍以上。在1993-2003这10年内,中国科学家发表的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数量,1993年为20-30篇,5年后的1998年约增加了一倍,达到50篇左右,又过了5年,至2003年,达到220-230篇,增加了4倍多。以上资料不难看出中国在研发上的增长趋势,但是中国科学界的结构能够承担起如此的增长吗?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看看几个关键人物的情况,他们将使得中国有所改变。     “中国科学家和西方的科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一样,在中国文化里,细节并不很重要。”                           ——GuanXia Gao     “我曾经想去美国读博士后,但近来我却问自己是不是有这个必要。”          ——Xuwo Ji       “为什么西方人对亲眼所见的东西仍然有所怀疑?”       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医生黄红云,之所以受到关注不是因为其工作受到欢迎,而是由于他的备受争议的工作产生的效果很难得到证明。但是黄相信他的工作目标明确。     黄红云将得自流产胎儿鼻部的嗅觉鞘细胞注射入人脊柱,这种细胞是少数几种已知的能够再生的神经细胞之一。他认为这些细胞可以在脊髓损伤或病变的人体内再生为神经细胞,这些疾病例如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帕金森病以及多发性硬化症患者。     有很多人相信黄。2001年以来,超过900人选择实施了此项手术,而这些来自国外的患者为手术支付的费用为20,000美元。这些患者术后详细描述了他们的活动是如何得到了适度的改善,这意味着他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实质性的改善。     尽管有两位病人于术后短期内死亡,但黄表示他们均为疾病晚期病人,他们只是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接受治疗。他补充说,向他咨询该手术的病人中约有70%已经于等待手术的过程中死亡。     在中国,有十位医生曾经向黄红云学习这项技术,然而在国外,他却很难得到科学家们的尊重。黄没有在国外发表过他的工作成果,反对者强调他的方法没有用对照研究进行检验,因此很难除外安慰剂的作用。     但相似的手术,像注射干细胞或者雪旺氏细胞却疗效甚微。黄认为这证明是嗅觉鞘细胞,而不是手术本身对于改善患者状况起了作用。他计划下一步将联合使用嗅觉鞘细胞与干细胞或者雪旺氏细胞,该方法现在已开始大鼠身上进行实验。与此同时,患者的陈述证实了他的手术是有效的。黄不解,为什么西方人对亲眼所见的东西仍然有所怀疑呢?       多数西方科学家放弃了曾经提示为治疗癌症的药物血管内皮抑素的研究,但在中国,清华大学生物化学教授、生化学家罗永章却使该药获得新生并且更为便宜、更加有效。       罗永章22岁时,在他的一位好友因胰腺癌而去世之后,决心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癌症的治疗之上。1997年,当血管内皮抑素初露端倪,在小鼠模型上使得肿瘤体积减小时,罗感觉到他的机会来了。血管内皮抑素是一种天然蛋白片段,它可以抑制血管的生成并因此被认为可以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     他在一家位于马里兰州的研究公司EntreMed投资了数千美元用于研制该药,然而不久就陷入麻烦之中。虽然一部分病人发誓药物有效,但该药的临床实验结果无法使人信服。EntreMed需要使用昂贵而产量很低的酵母来生产药品。一些报道甚至怀疑该药在小鼠模型中的疗效。2004年,EntreMed将药品的生产权转让给了波士顿的一家儿童医学中心以及休斯顿的Alchemgen Therapeutics公司。     罗永章一直没有放弃。1999年他在斯坦福大学完成博士后工作之后回到了中国,他采用在血管内皮抑素的末端添加9个氨基酸的方法,使其更加稳定。这种新形式的药物叫做恩度(Endostar),它可以在细菌中快速生产。罗估计他的产品价格仅为血管内皮抑素的百分之一,他说:“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可以负担的起的。”     2002-2004年在中国进行的三期临床实验显示,在322名非小细胞性肺癌患者中,35.4%的患者化疗同时联合使用恩度治疗,他们的肿瘤体积减小到原来的一半以下;与此相比,单独化疗的患者中该比例为19.5%。2005年9月,中国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恩度上市。罗永章认为该药对于其他种类的癌症也有疗效,并且即将发表的文献将会揭示该药目前未知的作用机制。     下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获得美国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而在美国开展该药的临床实验。罗还要向那家儿童医院证明,恩度没有侵犯他们的血管内皮抑素的专利权。他说,“我们做了显著的改变。”       “看上去似乎在20年之内,中国建立起了一切”       北大邓宏魁是43名获得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资助的挑战全球性疾病的两位中国科学家之一,他获得了190万美元的资助用以使用干细胞建立小鼠模型来检测HIV以及丙型肝炎病毒疫苗的研究。     邓宏魁也许是中国最有前途的青年科学家之一,但当时他对回国没有太大兴趣。     1989年邓宏魁离开中国到位于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UCLA)攻读免疫学博士学位。他在博士后阶段于纽约大学同Dan Littman一起研究HIV,考虑到研究这个领域的人比较多,他转而开始了干细胞的研究。1998年,他成为了位于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干细胞公司ViaCell的研究主管。     从1989-2000年间,邓宏魁从未返回过祖国,其间甚至把他的护照丢失了一段时间。而当他于2000年9月回到北京时,原本期待着看到他走时国内遗留下来的样子,但国内的变化让他大吃一惊。他说:“我意识到现今的中国和我离开的时候已经完全不一样了。看上去国内充满了发展机会并且每个人看起来都十分开心。”2001年,他先后四次回国。他决定回国发展。     现在,他研究的是人体胚胎干细胞分化为β细胞来治疗糖尿病,他还将他专有的感染性疾病的技术应用于SARS爆发时期,并且发表了一些关于那些疾病的著名的论文。     事情在中国并非总是那么简单,并且他有时觉得失去了与西方的科学家的联系。“但情况越来越好,”他说。“看上去似乎在20年间,中国建立起了一切。”   ■      第7版  2006年11月10日健康传播   胰腺癌因为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死亡率和发病率非常接近,被称为“癌中之王”,是目前医学界尚未能攻克的顽固的“堡垒”。近20年来,胰腺癌的诊断、外科手术技术以及辅助治疗措施均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胰腺癌的长期生存率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为此,在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胰腺外科学术研讨会”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胰腺外科学组组长、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赵玉沛教授表示,要改变这一局面,胰腺癌临床工作的重点应转变为努力提高早期诊断率和建立规范的综合治疗方案。   18、提高胰腺癌早期诊断率、倡导规范综合治疗   本版记者  段文利  林夕夕     ★ 胰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四位     近数十年来,胰腺癌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渐升高的趋势。10年前,美国胰腺癌发病率是2.8/10万人,现在则上升到10.3/10万人。北京协和医院近年来收治入院的胰腺癌病人比二十世纪50年代增加了5~6倍。而且据北京地区7家医院354个病例分析,41~70岁者占80%,年轻的胰腺癌病人也较10年前明显增加,且恶性程度更高、预后更差。     胰腺癌是预后最差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号称医学顽症的“堡垒”。据美国临床肿瘤协会统计,2005年全美胰腺癌新发病例数为32180,死亡病例数为31800,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第四位。在我国,胰腺癌已成为人口死亡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 由于胰腺癌早期诊断非常困难,晚期治疗效果差。一经确诊时就已经到了晚期,80%的患者往往不能进行手术切除或错过手术时机。而即使做了手术,胰腺癌早期转移的生物学特性也会导致患者预后极差,平均中位生存时间仅为6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1%。     ★ 三个方面提高胰腺癌早期诊断率    胰腺癌早期诊断十分困难、诊断率低的原因在于:早期无特异性症状、医生的警惕性不高、没有特异性的诊断标记物。     因此,真正早期被发现的胰腺癌少于3%,常常被误诊为胃肠和肝胆疾病,一般的误诊时间为3~6个月。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25%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前6个月其实都已经有症状。北京协和医院的确诊病人中50%都有被误诊的经历。     目前许多医生对胰腺癌的警惕性不高。赵玉沛强调说,为了提高胰腺癌的识别率,除了广泛加强对百姓的健康教育外,还要加强对医生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胰腺癌的警惕。赵玉沛教授指出,早期诊断胰腺癌的关键是要对高危人群定期检查,医生在接诊时,当遇到年龄大于40岁的男性,长期吸烟或饮酒、慢性胰腺炎患者、突发糖尿病患者、有胰腺癌或遗传性胰腺炎家族史者、良性病变行远端胃大部分切除20 年以上人群、从事与致癌物接触职业者、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钝痛症状且餐后症状加剧时,一定要警惕胰腺癌的可能。 医生在排除胆囊疾病、胃病等后,要注意询问病人是否有以上高危因素。提倡首先采用腹部B超和螺旋CT检查。一般而言,如果能发现在2厘米以内的肿瘤,手术的几率和成功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了。根据北京协和医院的经验,建立由外科、内科、放射科、超声科、检验科等组成的胰腺癌诊治绿色通道,可以尽快对门诊发现的高危人群进行诊治。     所以,“寻找更加敏感、特异的肿瘤标记物,并与影像学方法结合,建立有效的筛查工具,是今后解决胰腺癌早期诊断的努力方向”。赵玉沛教授说。     ★ 胰腺癌手术要进行准确的术前评估     对胰腺癌准确的术前判断既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又能使患者得到恰当治疗。胰腺癌可切除的标准一般为:1肿瘤局限于胰腺内或直接侵犯胆总管、十二指肠、脾脏、胃等可一并切除的范围内。2肿瘤没有侵犯周围大血管。3没有广泛的淋巴结转移。4肿瘤没有腹膜种植或肝脏等其他远处转移。     随着胰腺癌扩大根治术的开展,肿瘤累及门静脉及广泛区域性淋巴结转移者不再是手术切除的禁忌。但随意扩大切除范围必须得到长期生存率的验证,要有前瞻性对照临床试验的结论。现代影像学和内镜技术,对减少不必要的剖腹探查和准确判断可切除性很有帮助。然而,针对诊断性腹腔镜检查的适用范围目前尚存争议。     ★胰腺癌要强调综合规范化治疗     国际上还是以外科手术治疗作为首选。传统的姑息性手术主要用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生活质量。     胰头癌扩大切除包括以下3个部分:淋巴结扩大清扫、受累血管联合切除和区域性或全胰腺切除。由于全胰腺切除手术时间长、操作复杂、术后有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并发症多且疗效可疑,目前普遍认为胰头癌没必要行全胰切除。     当胰腺癌累及到血管后,是否要做联合血管切除?国内外对此目前还有争议。据赵玉沛教授介绍,英国的上消化道胃肠外科学会制定的胰腺癌诊治指南的最新观点认为,对术前已明确为门静脉受累的患者,进行胰腺癌切除时常规行联合血管切除,并不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关于在根治术中淋巴结的扩大清扫问题,赵玉沛介绍了最近来自美国和德国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结果:与标准的淋巴结清扫术相比,腹膜后淋巴结扩大清扫术并不能延长胰腺癌患者的生命。因此,目前认为淋巴结扩大清除有可能提高早期患者的长期存活率,但过度的淋巴结廓清并不能延长进展期病例的生存期,且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很差。     保留胃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是胰腺癌手术治疗的一个重要进展。但争论焦点是,与传统手术相比,PPPD能否真正改善术后生活质量。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但各家研究报道不一致,有些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多数学者认为选择该术式要慎重。     外科手术切除后,仍需辅以放、化疗。欧洲胰腺癌研究协作组最近公布了一个临床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认为术后辅助化疗有助于延长生存时间,但联合辅助放、化疗的效果并不满意。由于众多学者认为此项研究存在设计上的缺陷,因此美国目前仍然坚持术后的标准治疗,即胰床外照射放疗+连续3天静脉输注5FU,2个周期后改为每周5天静脉输注5FU+LV共4个月。他们认为术后辅助放化疗与无辅助治疗相比可明显延长平均中位生存时间。     赵玉沛教授强调,手术治疗仍然是目前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采用何种术式、何种辅助治疗方案比较好,均需要经过大组病例、前瞻性、随机的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证实。     胰腺癌的基因治疗是目前极为活跃的研究领域,如单用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免疫调节剂,国外已进行了这方面的临床试验。此外还有内分泌治疗,以及向肿瘤内注射无水乙醇、在胰管内置入支架管进行内引流、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及动脉栓塞等。     ★ 我国《胰腺癌诊治指南》年内发布,旨在推出规范综合治疗方案     “所以,面对胰腺癌的挑战,我们的任务是: 一是在诊断上正在寻找胰腺癌的特异性的肿瘤标记物,这项研究是国家“十五”攻关课题。二是在治疗上发现更好的手段。除了上面提到的治疗方法外,还有介入射频、筛选新的化疗药物和配伍方案等等”,赵玉沛教授说。 我国胰腺癌临床治疗的另一个重点则是建立规范的综合治疗方案、推出胰腺癌诊治流程。据了解,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于2004年提出了我国的《胰腺癌诊治指南》初稿,在这次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对初稿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根据讨论的意见,我国《胰腺癌诊治指南》将形成正式稿,于今年内发布。该指南将把全球最新的胰腺癌诊治技术、方法介绍给全国的胰腺外科医生,同时,通过其规范医生的诊治方案、流程,以此提高我国胰腺癌的诊治水平。   19、关注中国男性健康日   泌尿外科主任医师  李宏军     2000年,国家人口计生委宣教司将10月28日确立为我国“男性健康宣传日”,简称“男性健康日”,至今已经7年。今年的男性健康日主题是:健康与幸福同在,责任与和谐同行。     调查表明,与女性相比,男性的总体生活质量明显低下。表现在平均睡眠时间少、饮食次数少、参加体育运动时间少、接受健康体检次数少、平均寿命比女人短5~6年。由于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及复杂的社会环境及压力增大,男性健康受到了明显的冲击,男性特有疾病(前列腺炎、前列腺癌、生殖器肿瘤等)的发生率在不断增加。在心脏病、糖尿病等30多种多发疾病中,男性发病率均高出女性一倍。设立“男性健康日”的目标在于引起全社会对男性健康的关注,解决男性在生殖保健、心理保健和社会承受能力等方面的疾病和困惑,创造和谐家庭生活。     ■      第8版  2006年11月10日  健康传播  

20、德医双馨 李汉忠

    我院泌尿外科李汉忠教授被评为“首都健康卫士”和“首都优秀医务工作者”,他的先进事迹刊登在“首都之窗网站”和11月8日的北京青年报上。北京市卫生局正在通过这两家媒体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推荐评选活动,以群众投票得分统计,从30位候选人中最终选出“首都十大健康卫士”。本期院报将李汉忠教授的简要事迹刊登如下,供广大朋友知晓。

    投票办法请详阅11月8日的北京青年报,或点击“首都之窗网站”。“首都之窗网站”的点击办法是:www.bei jing.Gov.cn。本月活动将为期一个月。

 

    李汉忠是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诸多学术职务。从医近三十年,是造诣很深的青年专家和学科带头人。

    2002年,亲体肾移植刚刚在国内兴起。年仅14岁的少年赵民因患尿毒症正在接受痛苦的血透治疗,他的母亲辗转多家医院后找到李汉忠,要求将自己的肾移植给孩子。一场手术两条性命,特别是成人的肾脏置入瘦小少年的体内,使手术具有更多的风险和难度。但病人的需要,使李汉忠毅然决定要为这对母子冒风险。正所谓艺高人胆大,手术成功了,孩子得救了。几年来,通过李汉忠大声呼吁和多次成功的手术,直接推动了我国亲属肾移植工作的开展。

    协和医院泌尿外科的腹腔镜闻名于业界。从1993年学成归国、在国内率先成功开展腹腔镜技术,到把这项技术拓展应用到泌尿外科的许多疾病领域,李汉忠走过了辛勤耕耘的13个年头,硕果累累。

    嗜铬细胞瘤是泌尿外科手术中难啃的骨头。凭借多科协作保驾护航,李汉忠在总结先辈经验的基础上又突破性地将腹腔镜技术成功运用其中,目前已经累计成功完成嗜铬细胞瘤切除近500例。

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李汉忠敢于挑战医学难题,在包括肾上腺肿瘤、肾移植、腔镜技术、尿路结石、前列腺疾病等在内的泌尿系统各个专业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技术精湛,见解独到。先后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140多篇,获得20多项技术奖励。

    “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光美” 。李汉忠抓住每一次查房、手术示范的机会,将自己的经验和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位年轻医生。在他的带领下,协和泌尿外科已经形成技术全面、力量雄厚的专业团队,青年医生都能独立完成泌尿系统各种腔镜手术。上个世纪40年代著名医学家吴阶平院士创建了协和泌尿外科,跨入新的世纪,科室在李汉忠的带领下,正驶入蓬勃发展的快速轨道。

    在李汉忠心里,患者没有年龄大小、贫富贵贱、职务高低之分,所有病人一视同仁。对那些来自农村、经济条件不好的患者,他会给予更多的关照,不仅仅在医疗,甚至细微到饮食、情绪等每一个环节。一切想到病人、一切为了病人的救死扶伤的医学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就渗透在他每天平凡的的医疗活动当中。

    从医近三十年来,李汉忠把他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喜爱的泌尿外科事业中,为数以万计的患者进行诊治,挽救了大量疑难重症患者的生命。在泌尿外科的病房里,病人从千里之外扛来一块大匾,上面刻着“德医双馨”,这是老百姓给予李汉忠最高的奖赏。

 

21、前列腺疾病的防与治

——访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  李汉忠教授

 

特约记者张雪梅 姜晶晶

 

    天气转冷,本周北京进入了初冬。冬季在不少中老年男性眼里,似乎是尿频、尿急、尿痛等有关泌尿系统的疾病的高发期,正因如此,引发排尿困难的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等中老年男性常见病也成了他们冬季更为关注的话题。然而,有关专家却告诉我们,前列腺疾病的发生与季节并没有明显关联,只是因为天气寒冷,症状相对会更明显一些,面对前列腺疾病不必过分紧张和惊恐。

 

尿频 尿急不只发生在冬季

 

典型病例(一)

    老张今年58岁。最近,他不仅尿急、尿痛,而且夜尿明显增多,一晚上起夜5、6次,害得他总是睡不好觉,天天无精打采。老张怀疑自己是不是因为天凉自己的前列腺出了毛病,结果到医院一检查,果然被医生诊断为前列腺增生。

 

专家点评

    一般的前列腺疾病主要有三种,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以及前列腺癌。前列腺炎主要发生在中青年人群,而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则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像老张出现的症状就是明显的前列腺增生。一般表现为尿频、排尿次数多,特别是夜尿次数增多;另外还有排尿等待、排尿无力、排尿中断、排尿滴沥等。前列腺疾病的发病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是与季节性并没明显关联。因此,不仅仅是在冬季,男性应时刻关注和呵护自己的前列腺。

 

有症状的前列腺增生才要治

 

典型病例(二)

    徐先生今年47岁,最近在单位组织的一次体检中,他被查出 “前列腺肥大”,这个结果让徐先生没敢怠慢,赶紧到大医院挂专家号诊治。没想到医生详细地询问了他的状况后,却告诉他:“没有症状,无需治疗”。这个“诊断结果”可真是让徐先生一头雾水:哪有得了病却不需要治的?

 

专家点评

    虽说前列腺增生症是中老年男性的常见病,通常是40岁以后发病,60岁左右的男性,前列腺增生发生率约为50%,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但并非这些中老年男性都有症状出现。

    只有真正有明显症状的前列腺增生才需要治疗。像徐先生这样没有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排尿困难的症状,是无需进行治疗的。因为B超检查都是根据尺寸来“丈量”前列腺大小,但是前列腺增生实际上是一个病理学的概念,所以并非肥大就意味着需要诊治,增生的大小与排尿困难程度不成正比,要依据排尿困难程度来判断是否需要诊治以及如何诊治。但仍有不少患者为求心理安慰自行服药进行治疗,结果没有任何改变,这样既浪费钱,对自己的身体也是一种损伤,实在大可不必。

 

前列腺增生不会发展成前列腺癌

 

典型病例(三)

    老杨患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好几年了。最近他听说前列腺癌在老年男性中发病率增加。他有点担心,前列腺增生症最终会不会发展成前列腺癌呢?

 

专家点评

    无论是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还是前列腺癌的病因,目前都还没搞清楚。但已经明确的是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三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近年来,我国的前列腺癌发病率是有所提高。一方面是因为诊断水平的提高,由于前列腺癌的症状较隐蔽,早期几乎没有症状,以前很难发现;另一方面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牛奶、肉等蛋白脂肪高的食物的摄入量增加,而蛋白脂肪摄入量高的人发生前列腺癌的几率相对高一些。

 

专家建议

    50岁以上的男性,在体检时一定要检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这是前列腺的一个瘤标,对于早期发现前列腺癌很重要。

 

典型病例(四)

    70岁的林先生PSA值偏高,被怀疑患有前列腺癌,但是当医生要通过“穿刺活检”的方法对其进行进一步确诊的时候,林先生却怎样也不肯,因为他担心这种在前列腺上进行“针刺”的方法会导致癌细胞的扩散。

 

专家点评

    有八成左右的前列腺癌疑似者,都有老林这样的“顾虑”。其实通俗地说,这种方法是在前列腺上多处“捅针”,但根本不会导致癌细胞的扩散,反而会更加细致地明确病情,确诊是早期还是晚期,肿瘤的恶性程度以及分布状况。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治疗。

    治疗上目前主要有根治性治疗和内分泌治疗两种方式。除了传统的开刀手术方法外,近距离内放射治疗是较先进的治疗方法,痛苦小、副作用少。根治性治疗一般适合70岁以下的早期患者;晚期患者一般不做根治性治疗,采取内分泌治疗方式,服药或切除睾丸,抑制雄激素。

 

温馨提示

    1、冬季寒冷前列腺疾病的症状相对会更明显些。因此前列腺疾病患者要注意锻炼,适当饮水,注意保暖,防止感冒。而有些感冒药中含有的成分,如乙酰胆碱、类肾上腺素,可抑制膀胱收缩 ,使得膀胱无力或者会增加膀胱出口阻塞的可能性。因此预防感冒,合理选择感冒药也是患者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同时患者要少抽烟、少喝酒,忌食辛辣。

    2、治疗前列腺增生的药物α受体阻滞剂有轻微的降压作用,因此低血压患者要慎用。

    3、增生的大小与排尿困难程度不成正比,要依据排尿困难程度,由医生来判断是否需要治及如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