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协和医报
2005年第10期《院报》内容(总第36期)
时间:2005.06.16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koujie

1、医德医风教育系列活动之二——活动的主题是

多一些关爱,少一份冷漠——为病人服务,从我做起

本报讯(记者 贾青)6月3日院朝会上,党委书记鲁重美同志以一封患者家属投诉信中所反映的意见、问题为由头,把近半年来病人及家属对我院在服务态度方面的反馈意见集中起来,用“生、冷、硬、顶”四个字加以总结,并以漫画的形式进行了剖析。这次医德医风系列教育活动也是党委响应“医院管理年”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和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号召所采取的措施之一。

    尽管医院每天都能收到大量的表扬信、感谢信,每次调查所获取的病人满意度常在98%以上,但人民来信中也有一部分是善意的批评与中肯的建议。鲁书记给大家打了一个比方,如果每天有2%的不满意,以每天门诊病人有6000人计算,就有120人没有感受到优质服务。这一数字怎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所以,院党委决心以中青年医务人员为主要教育对象,通过报告讲座等多种形式和扎实有效的活动,切实改善医务人员服务态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鲁书记的生动点评给在场的中层干部及全体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书记强调,“协和医院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是几代协和人创造出来的,和每一位协和人息息相关。为病人服务,文明,不能差这一点”。

 

2、我院召开组织工作会议

    本报讯(记者 陈志军)我院党委组织工作会议6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邮电疗养院举行。来自医院十大总支、72个支部的支部书记和组织委员共计120余人参加了会议。大会在听取党委领导、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和各总支、支部工作报告的基础上,就报告内容和医院今后如何卓有成效开展协和特色的组织工作展开了积极热烈的讨论。

    大会由杨玉雯副书记主持,党委鲁重美书记作了题为《党的组织工作与协和文化建设》的报告,方文钧副书记作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做好医院发展党员工作》的报告。组织处陈志军副处长和党办郝新华主任分别就《党费的收缴、管理和使用工作》和《党员发展工作规范和党员发展会程序》做了细致的说明。

    这次会议是一个很好的组织工作经验交流会。十大总支分别从总支工作、支部工作、组织工作与科室文化建设、支部工作与行政工作、发挥党支部作用、青年党员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等不同角度从不同侧面作了精彩的发言,充分展示了我院党的基层组织工作多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经验。

在大会的分组讨论中,大家踊跃发言,对今后如何卓有成效地开展协和特色的组织工作提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在大会组织者的精心安排下,与会代表们还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圆明园遗址公园,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3、刘谦院长寄语竞聘上岗科主任  

    6月10日院朝会上,刘谦院长宣布了第三批科室主任聘任名单并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此次宣布的64位科主任全部是通过公开民主推荐竞聘上岗的。应该说,这个结果是在充分尊重科室意见的基础上产生的。尽管医院组织的竞聘中,评委的分数权重占50%,但目前这个结果主要尊重了科室同志们的意见。

    刘院长指出,目前,大部分科室主任已经到位。截至目前,科室主任的平均年龄由48.7岁下降到45.3岁;研究生学历者所占比例由59%上升到66%;初次担任科室副主任的22人中,平均年龄41岁。应该说,有一批年轻有为的同志通过竞聘的方式走上了领导岗位,全部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研究生学历者占82%,博士生学历占55%。刘院长对通过竞聘上岗的科主任提出了6点要求:

    一、要精诚团结--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特别要强调班子团结,有意见要公开讲,经过多方讨论研究达到共识。要关心同志,共同创造和谐氛围,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共同搞好科室建设;

    二、要坚持民主决策--大事一定要商量。涉及到科室同志们切身利益的事,还要征求科室各方面意见,反对一人独断;

    三、要注意建章立制--以制度管人、管事。注意完善和执行科室内各项制度,包括新班子的工作制度,科室的会议制度、学习制度、决策制度等;

    四、要严于律己--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模范执行规章制度,遵守工作纪律,遵守政治制度;

    五、要有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在任何情况下,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记住我们的宗旨、方向;还要记住:我们不仅要为患者服务,还要为科室内的同志们服务。科室能否形成凝聚力,关键在于科室领导能否注意发挥每个人的作用,能否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能否在涉及利益问题的时候做出让步、甘于奉献。好的领导必须具备两条:第一,要承担责任;第二,要做出奉献。

    六、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学科建设、学科发展规划--积极制定方案,投入到医院管理年活动中。要切实抓好医疗质量、科研和教学工作,积极为医院的发展提出建议。需要提到的是,要特别关注西院的工作,充分发挥西院人员、空间的作用。

    刘院长希望新上任的22位年轻主任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投身到科室和医院的发展建设中。在抓好医、教、研本职工作的同时,注意努力学习、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使自己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

    会上,刘谦院长还对通过调整不再担任科主任工作的同志们表示感谢。同时希望未竞聘上的同志们不要气馁,从自身的角度思考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改进工作,为以后的竞聘储备能力。会上刘谦院长对曾为医院建设做出很大贡献此次不再担任科主任的60岁以上的老主任们再次表示感谢。也希望各科室新上任的科主任们不要忘记老主任们对科室发展所作出的贡献,继续关心他们,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刘谦院长也指出:还有部分科室根据工作需要可能会增设副主任;对未确定科主任的科室,医院会抓紧时间使科室领导尽快到位;可能会有老主任继续主持科内工作,也可能会是老主任退休,指定一位临时负责人;希望还未做调整的科室,原来的负责人仍然继续负责科内工作;总之希望大家共同把过渡期的工作搞好。

    最后,刘院长代表医院党政领导班子向通过竞聘上岗的同志们表示祝贺,预祝他们在新的岗位上与全科室的同志们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工作顺利、有所作为,为医院、科室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谱写新的篇章!                   宣传处

 

4、第三批聘任的科室正、副主任(共有64名)

感染内科副主任:李太生  刘晓清 

血液内科副主任:周道斌  王书杰

免疫内科副主任:曾小峰  赵  岩

呼吸内科副主任:王孟昭  许文兵

消化内科副主任:朱  峰  杨爱明

基本外科副主任:何小东  廖  泉  于健春

骨科副主任:    翁习生

神经外科副主任:马文斌  杨  义

泌尿外科副主任:纪志刚

整形外科副主任:王晓军

麻醉科副主任:  郭向阳  赵  晶

妇产科副主任:  向  阳  沈  铿  边旭明  潘凌亚

儿科副主任:    宋红梅  丁国芳

神经内科副主任:陈  琳  王建明

耳鼻喉科副主任:亓  放  陈晓巍

变态反应科副主任:王良录

皮肤科副主任:  孙秋宁  晋红中

中医科副主任:  田国庆  孙  华

检验科副主任:  沈  瑛  徐英春

放射科副主任:  秦明伟  冯  逢

放疗科副主任:  邱  杰

超声科副主任:  戴  晴

核医学科副主任:陈黎波

特需医疗部副主任:白纯政  林松柏  韩  丁

急诊科副主任:  王  仲  郭树彬  王厚力

营养部副主任:  肖美兰

药剂科副主任:  张翠莲

病案室副主任:  周晓伶

输血科副主任:  白连钧

眼科主任:      董方田

眼科副主任:    钟  勇、陈有信、叶俊杰

内分泌科副主任:邢小平(主持工作)、夏维波

病理科副主任: 崔全才(主持工作)、卢朝辉、梁智勇

心内科常务副主任:方  全

心内科副主任:严晓伟、张抒扬

 

5、党的组织工作与协和文化建设

——鲁重美书记在党委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七一前夕,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即将展开之际,院党委召开组织工作会议,探讨党的组织工作和医院文化建设的关系,交流工作经验、进行党务工作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协和医院,党的工作和作风是一脉相承的。院党委把抓总支、支部建设,抓党员教育管理放在工作首位。注重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创造条件,为总支、支部搭建工作平台,使医院党的建设与行政工作相互促进,良性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去年,我院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两院合并重组后,院党委对东西两院党组织机构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总支、支部书记全部实行兼职,基本上由处、科室主任、副主任或高年医师担任,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较高威信的同志担任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使得党务工作同业务工作实现了有机结合。

    我们注重对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党的基层支部中,大多数同志都来自临床一线,有的比较年青,对党的基层工作还不是太熟悉,所以我们加强了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从而使总支、支部在医院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去年以来,我们更加强调以总支、支部为主的经常性的党员活动。党委将大部分活动经费下发到各总支、支部,有了活动经费的保障,基层支部的活动更加活跃;总支、支部纷纷建立了例会制度、组织生活制度,纷纷结合科室特色、想方设法、精心策划、巧妙安排,组织我们的党员和年青人参加了大量有教育意义的活动。

    我们在党员素质教育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在不耽误临床工作的前提下,党委组织大家观看电影《张思德》、参观了《世纪伟人邓小平》展览,还组织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辅导报告。

    在我们队伍中间有许多优秀党员。最近,我们推选了几十位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党的基层组织,在北京市、医科院和医院几个层面进行表彰。回顾往事,在协和医院,还是我们的党员同志走在各项工作的前列。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我们深信,只要我们党的基层组织坚如磐石,我们的共产党员事事争先,协和医院党的工作和医院各项工作就一定能够搞好。

    老干部党员也都是协和党组织中非常活跃的一分子。昨天,革命历史纪念地圆明园的参观活动,老同志们走了很长的路,很辛苦,但情绪都比较高昂。

    事实上,党委并没有硬性规定支部应该怎样去做。但是由于协和党组织机构比较健全、党员素质比较高,在这样一种氛围里面,党的活动开展的比较活泼、比较生动,尤其最近一年来比较突出。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深深思考这一问题。我想,这些都与协和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医院文化是在医院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协和在医、教、研、管理各项活动中,以自己特定的方式蕴育、培养、积淀着协和精神、协和文化、协和人才。协和八十多年来形成的文化传统,凝聚了协和内部的各种力量,引领协和人向着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目标和方向一往无前。有些东西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大家却深深感受到她的存在。

    浓厚的学术氛围,是协和文化的一种体现。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始终是围绕着如何提高医疗质量、怎样加强医疗安全,还有教育、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中国广大老百姓衣、食、住、行、医,最后这个“医”,就是医疗,协和人、协和广大党员就在这样一个目标的引导下努力的工作。

    协和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不是空间、硬件、设备,而是协和精神、协和人的素质和协和文化。这种在长期活动中积累形成的、独特的、高人一筹的具有特色的竞争优势,已经深深地印上了协和的烙印,很难被竞争者模仿。

    再以“协和三宝”为例,协和的教授同其它医院的教授在职称上没有什么两样,可是在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间我们就能体会到不一样,这就是一个世纪来,协和人才培养很成功的地方。协和的病案室,历经磨难,还是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了。跟协和医大的图书馆比,大的图书馆比比皆是,但最最重要的是会去用这个图书馆的人。

    协和的住院医生培养制度,是历史积淀形成的,存在于协和这样一个氛围里,更多内涵的东西不是用文字描述下来的,也不是随便可以模仿的。这样一个制度在协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发展中起到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以内科住院医师党支部为例,90%以上都是年青人,这是协和后继有人的一个充分的表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学科之所以能够仍站在该领域的最前沿,说明协和的核心竞争力还在于对制度进行不断修正与创新,继承传统中好的成分,摒弃一些不好的东西,也就是文化的延伸。

    如何把党的建设与协和文化八十多年来最精华的东西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展有协和特色的党的工作,如何将协和的文化建设要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协和文化建设与党的组织工作结合起来,我们要做认真的思考,我觉得这个方向是对的。

    博大精深的协和文化,她能够延伸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也将赋予协和党的建设丰富的文化底蕴。反过来,党的组织工作,应该为协和的建设,增砖加瓦,为协和的创新文化打基础。因此,我们未来的路很长。

    我们现在的工作非常重要、非常关键,就是为今后的协和打基础,这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我们的深切体会是,只要我们把事情做好了,为中国的老百姓、为中国的医疗事业把基础性的工作做好了,国家会支持我们的。

    全面建设新协和的宏伟规划,正在全面铺开,这是一次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也为我们党的工作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新的形势和任务,给我们在座的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以及协和全体党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协和医院党组织最根本的任务。

(陈志军、段文利根据录音整理)

6、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做好医院发展党员工作

——方文钧副书记在党委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党员发展工作就是这个宏大工程的基础性工作。所以,新形势的下党员发展问题,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2004年7月中组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意见》,这体现了党内少有的对党员组织发展工作的重视。

    全国发展党员工作会议精神,可以提炼归纳以下八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发展党员的重大意义,这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是保持党员队伍生机和活力的迫切需要。

    第二、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主要遵循的指导思想。

    第三、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十六字方针为“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

    第四、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五个基本要求。

    第五、要求我们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把好发展党员的质量关。党员是党的细胞,细胞的活力关系到肌体的活力,同样,党员的质量关系到党的生命。把好发展党员质量关,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第六、要严格发展党员工作程序,严格程序是保证发展党员质量的关键。

    第七、发展党员工作要坚持发扬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这是保证发展党员质量的重要措施。要广泛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要注意拓宽群众参与的渠道。

    第八、抓好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为发展党员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过去党内对于入党积极分子居高临下,现在应该将教育引导和提供服务相结合,真正让入党积极分子感受到党的温暖,感受到党组织在帮助他们,从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近几年来,我们党委和各个总支、支部在卫生部党组和上级党委的领导下,遵照中央有关精神和发展党员工作的方针,认真抓党的组织建设,抓发展党员工作,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医院发展党员工作总体是好的。一是发展党员数量比较均衡,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保持在22-23%;二是党员性别分布和学历分布基本符合医院特点;三是医院有一支较大的申请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占职工总数的11.4%,为发展党员工作提供了一个好的基础;四是高知群体是医院党员队伍的主体,占党员总数的1/3左右,占高知群体的50%,在医、教、研、管各方面起着主力军的作用。

    医院发展党员工作也存在若干问题,主要表现为发展结构不尽合理:一是近年发展医生层数量相对较少;二是高知党员在党员总数中呈下降趋势,原因是医生层尤其是高知层发展党员工作的难度相对较大,这里既有其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责任心不够强;二是业务工作忙,关心不够;三是培养程序不够规范(有布置,无考核)。从主观原因来说,一是无入党要求,写入党申请相对较少,或者认为业务好一切都有了,对政治不感兴趣;二是对党内腐败现象,对党组织、对个别党员看不惯;三是积极要求入党,但党组织认为不成熟;四是有入党要求不好意思提,支部书记比较年轻,不知如何争取。

    我们要认识到,发展党员工作是党的建设的一个永恒课题。为此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措施做好医院发展党员工作。

    首先,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按照16字方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正确处理量和质的关系。

    其次,注重结构、突出重点。从医院的发展党员工作现状出发,要注重发展结构,重视对中、青年高知层的党员发展工作,这对医院今后的发展和人才储备非常有利。

    第三、加强培养,夯实基础。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做好教育引导工作,提高入党积极分子政治思想素质;要主动发现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变消极等待为主动出击;另一方面,联系人认真履行职责,规范培养程序,使培养工作落到实处。既有布置,又有检查。

    第四、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凝聚力。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增强党组织对先进分子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新形势下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是我党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也是基层党组织和每个党员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希望各总支、支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精神,从医院的实际出发,认真抓好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医院党的建设,为推动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和组织保证。

(陈志军、段文利根据录音整理)

 

 7、〔按语〕美国医生刘易斯·托马斯在自撰的书《最年轻的科学——观察科学的札记》一书中指出,医学在发展进步的同时,付出了非常巨大的代价,即医疗方式的非人性化,医生和病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一去不复返了。

    托马斯先生说,他上学的时候,抚摸和谈话曾经是幼稚时代医生的两件法宝,其实没有真正的医疗作用,但是病人得到了安慰和信心,现在呢,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已达到基因水平,医生不需要把自己的手放在病人身上,也就不再有兴趣和功夫与病人谈话了。

    当年周总理曾经对外国领导人和记者说,看我们社会在大力提倡什么,就是告诉你们我们缺什么。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要改善医患关系,改善医德医风,那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信号,医患关系不尽如人意,我们必须建设和构建平等的、和谐的医患关系。

    为此,党委邀请左月燃教授来院为中青年医护人员做了有效沟通的培训讲座。院报摘录一二,以便对照学习。

学会有效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摘要)

    有时候你可能对“患者来医院干什么”不能够全面了解。医患关系,指的是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人际关系,包括了技术性和非技术性两个方面。其中,技术性关系是以患者诊治利益为准则,患者到医院求医问药,很大程度上是寻求技术上的帮助,所以对医疗效果非常重视。非技术性关系主要指的是医患双方之间的社会、心理方面的联系,对医疗效果有着无形的作用——弱化,或者是增强。

    在这个医疗资源普遍稀缺的年代,人们可能更关注技术性关系所带来的结果,而随着整个社会开放的程度和人们对自身价值认同的不断升华和现在市场化运作的情况下,非技术性关系在医患关系和医疗效果中所发挥的作用,慢慢的就引起人们的关注。

    技术性和非技术关系,二者不能取代。如果非技术性关系不够理想的话,就会使技术性关系应有的光彩和效果失色,而非技术性关系处理的比较好,就会对技术关系起到强化和弥补作用。

    就医患双方来讲,对两种关系的关注一定是会有差异的,医务人员更多地关注技术活动及其结果。而对于患者来讲,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他们缺乏技术评判的能力,所以更多的表现为对非技术关系的感受做出评价。

    正视造成不尽如人意的医患关系的原因,思考我们能做什么?

    造成今天这种现状的核心问题是经济。

    首先是体制。卫生服务在中国很多老百姓心目中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底线,一旦这个底线被触及以后,人们蓄积的很多负面情绪就会暴发出来。

    第二是需求。整个社会需求和过去传统时代的情况相比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和保健的需求增长的速度非常快,而我国卫生实际覆盖能力不足,绝大多数老百姓实际支付能力不足,这种不足和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过去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评价尺度是你给我看好病,现在除了看好病,还要心情愉快,最起码我不生气,不感到很大的挫折,这就要求医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能够有同情心、同理心,给患者及家属足够的精神支持,这实际上是一种新的需求。

    第三是人们的期望值。人们希望获得技术服务的同时获得更好的人文关怀。但是我们多年的训练体制,包括现在正在运行的评价机制,更重要的是数量上的、事务性的、以工作内容为主的技术内容,而在人文关怀方面是一个一级模块,再往下分解指标就没有了。我们过去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评价体系在这方面给予的不够,所在实践当中的缺失也是可以想像的。

    第四是医院内部机制有比较重要的缺陷。面对专业化分工的流水线,在这么庞大的体系面前,医务人员会有挫折感。

    所以经常有人说,现在这些医务人员是怎么回事,你单独和任何一个人打交道都觉得是特别好的人,怎么一到那个体系里,你就会觉得他的面目就变得可憎多了。这种可憎是流水线造成的,而不是他个人特质造成的。

    客观外界环境我们是无法改变的。但医患关系的现状和我们的应对方式有关系,很重要的一块就是存在着误解,有交往的沟通缺失,不良沟通的存在就成为患者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根基,有的时候是对系统内一连串的不满,最后因为沟通不到位,把他的所有愤怒都激发了。这种有效沟通缺失造成攻击行为的情况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

    医疗机构层面要关注

    ——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指的是社会服务系统的工作人员的一种情绪衰竭状态,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最终的结果表现在工作当中就是失去关心和失去关爱。

    职业倦怠在国外欧美国家发生率最高的是医护人员,在我们国家发生率最高的是中小学教师,实际上医护界在这方面做的研究不够。

    在我们国家,除了政治思想工作是系统的,医务人员的心理关怀常常是个体的求助的方式,没有形成一个支撑系统或者是宣泄渠道。

    具体表现是工作心态: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心情压抑,抱着打工的心态,对待病人就是机械性的照章办事,对所有的人是一张面孔,而只要这中间有特别关照,他立刻会出现另外一种状态,这是用最节能的方式来应对自己的工作,这是职业倦怠的典型表现,

    ——积累的问题对队伍的建设是潜在的危害,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我们的关注圈要扩大,甚至包括病人的社会圈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不仅要关注患者,还要关注其核心社会圈。患者是直接客户,但他不是唯一的,特别重要的是病人家属。发生纠纷的时候,你会发现,有的时候患者本人并不介入,而是他的整个社会圈,除了家人,亲属,还有朋友,工作单位同事,都是和医院周旋的很重要的群体。所以在考虑直接客户的同时,不能忽视这些间接的客户,他们有可能在冲突当中起的作用要比我们想像要大的多。

    医务人员个体要关注

    ——和谐关系的基石应该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包括三个基本元素:人性,对人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实际上就是广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在卫生服务界应该是最基本的精神。理性,就是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超越性,就是对生命意义的这种追求。

    ——消除隔阂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有效沟通。今天你沟通了吗?

    通过检索我发现大量的病人反映,医方的问题是说的少、问的少、听的少,就是懒得说,懒得问。即不良沟通造成了医患双方的误解。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调查显示:一个病人在述说症状时,平均15秒就被医生打断了,这不只是中国,这种现象也不是中国特色,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有效沟通可以让人们的立场协调一致起来。有效沟通,核心就是一个态度问题。有效沟通与是否善于表达有关,一个训练有素、医术很强的医务人员,应该有能够控制局面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去影响病人,大家不防试一下,你能不能在病人面前很自如的去展露你的笑容。

    ——医患沟通九大要素

    第一是倾听

    网上说:“挂了一个专家号,第一句听到沙沙沙,第二句还是沙沙沙,第三句说你拿药去吃吧!就完了”。这是对不倾听的描述,倾听是发展良好医患关系非常重要的一步,是可操作性方法的第一法,是一项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技术。

    我们在倾听的时候要注意耐心、专心、关心,有要反馈。也就是说对病人要有所反应。这种反应不需要上来就是长篇大论,有的时候一个友好的接纳态度,可能就会化解很多对抗和敌意。我们可能没有太多的时间听病人的长长的主诉,但是训练有素的表示出你在认真听,这可以做到。

    第二是接受

不是病人说什么你都照办,而是要营造一种气氛,让他感到医务人员对病人是接纳的,他能够在你跟前享有充分的发言权,而且是安全的。

    第三是肯定

    对于病人明显不对的一些叙述,我们也不要和病人产生争论。这一点很重要,这个“肯定”表明你接受他这个人。

    第四是澄清

    有的时候,当病人在向你陈述问题的时候,他可能是夹杂了很多东西,既有对事实的描述,又有情绪化的感受,还有对未来的焦虑,那么你要弄清楚整个事件当中哪些是情感的,哪些是他的客观实际情况,而他特别感到受刺激的就可能是解决问题的症结所在。

    而澄清就是尽量把主观形象和事实剥离开来,在不打断病人的陈述的情况下,将谈话的重心移到你谈话的方向上来。这样就给了病人一个反馈,说明你认真听了,还能根据他的陈述来归纳一些东西,这样病人的心态就会好很多。

    第五是善于提问

    在社会医学里讲,提问有开放式,有封闭式的,另外较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诱导性提问这个问题,实际上医生的询问和行动对病人是一种很强的暗示。在医务人员问诊的过程中,上来你就问他哪不舒服,从心里暗示的角度讲,他一定会往不好去说。但如果你用一个不带评价的,中性的问题去问他,他可能就向负向诱导的那个层面做过度的延伸。

    从专业的角度讲我们希望大家能够采取中性的、不带评价的提问。

    第六是重构

    重构不是粗暴打断病人,病人说话,其信息是比较散的、有多条线索,你可以把他的话用不同的措词和句子加以复述,在不改变其意图和目的的情况下,帮他把问题突出出来,就把病人的注意力集中到我们双方要共同解决的问题上来。

    第七是代述

    有一些病人在不停地说东说西的时候,我们要有辨别弦外之音的能力,把他的弦外之音听出来,而且能够代述出来,对于解决病人的焦虑情绪、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很好的作用。

    第八是鼓励

    病人表达有很多种方式,你在跟他沟通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些未完成句,你是开放性的问题有一些东西让病人接着说下去,另外要下面的叙述,很大程度上能解除压抑情绪,产生共鸣,重要的一条尝试与患者用亲历者的这种身份与他产生共鸣,他就会把你从那种不能达到的窘境解放出来。

    第九是对焦

    病人的心理有多个问题,医生一般应该选择一个作为“焦点”。选择什么问题作焦点,也许要进行一番思考。

(段文利、战春丽根据录音整理

文中插图为鲁重美书记亲绘漫画)

 

8、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推动发展建议

科研委员会召开会议  众专家为我院科研发展把脉

    我院科研委员会2005年第一次会议5月26日下午在新业务楼多功能小厅举行。王世真院士、张之南教授、马遂教授、陈杰副院长、梅丹教授、廖泉副教授、刘振元教授、王博诚教授、王晓军副教授、向阳教授、肖毅教授、尹佳副教授、余卫教授、张抒扬副教授等出席会议并积极踊跃发言。他们在听取科研处徐苓处长的工作汇报后,着重就影响我院科研发展的主要因素作了中肯分析,就如何推动我院科研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科研面临的挑战——

    激发医务人员内在的科研追求

    大家普遍认为,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医、教、研三者在医生心目中的位置是不平衡的。医疗是职业、是责任,也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教学是任务、也是义务,必须完成的份内之事;而科研则主要靠激情和兴趣,没有来自医院的行政压力。尤其是完成晋升任务后,科研则是可做可不做的事了。因此,是否能激发医务人员内在的科研追求是我院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主要影响因素——

    “政策”是关键,“学科发展”是基础

    与会专家认真分析了影响我院科研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资金、人才、设备、环境、政策等诸多因素中,大家一致认为“政策”是关键,“学科发展”是基础。

    大家认为近年来部队医院和兄弟医院科研发展的经验,有些是可以借鉴:科研不仅需要激励,也需要强迫,要定指标、给压力;要积极引进人才,发掘人才,保护人才,不惜代价打造“人才工程”;要加大科研支持力度;要理顺基础与临床的关系,有相应的研究所和科研队伍,才有利于科研的开展。

    同时大家认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是医院发展的根本。科研发展与学科发展息息相关。没有学科发展,就没有学科的领先地位,科研水平就不可能提高。各学科学术带头人的水平,影响着我院科研的水平。创建国内一流学科,才会有一流的科研。

    基于以上的分析,大家对我院科研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各种配套政策全方位撬动科研巨石

    科研不仅需要激励,也需要压力。激励政策与约束政策相结合。需要全院统一发动,人事、教育、学科建设等相关政策密切跟进。

    研究生是发表科研论文的一支重要队伍。建议教育处对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质(影响因子)与量提出明确要求,并直接与毕业和学位挂钩。

    现有的职称制度使有些人晋升正高职称和博士生导师后,便不再有追求的目标和上进的需求。

    所以在人事制度改革中,注重从制度上保障科研专业队伍建设。医院从事医、教、研和管理各项工作均应有相对专业的队伍,每个人的工作各有侧重并且能得到相应的待遇。人事管理制度中应明文规定各级医务人员每年有一定的时间从事科研,此间奖金和收入不受影响。

    人事制度改革中还要注重科学的人才评估体系的建立。对各层业务人员有要求、有指标,根据水平设定级别和岗位(如:A、B、C岗),有进有出,有上有下。科研达不到指标,同样要出队、下岗。

    人事制度改革还要注重打造人才工程。此项工程要有力度,政策要有吸引力,要能见到人才效应。

    打铁尚需本身硬——

    科研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医务人员本身科研能力和素质有待提高。“不是没时间,也不是没题目,是学习不够、努力不够”,大家提到了存在于医务人员身上科研方面的一些陋习。

    指出医务人员要对科研有内在的追求,要勤奋、努力,发扬协和老专家的刻苦执着的钻研精神,踏踏实实地加强学习。要杜绝眼高手低,浮躁、懒散等现象。

    协和的科研方向——

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树立“大科研”思路

    大家提出,要充分利用协和医院的资源优势,开展有应用价值的临床研究。科研题目来自临床实践而不是文献来文献去。临床实践与科研的结合点是循证医学。院内基金的支持方向应偏重临床研究。

    要树立“大科研”思路,把握国家的需求和支持方向,组织大课题,才能出大成果。

    科技开发同等重要

    大家提议要重视科研的产出,注重评估投入与产出比。要注重新药开发,有些应用于临床多年的自制老药有很好的开发价值,可给一定的投入进行开发。过敏原的开发有基础也有前景,建议发展处与科研处合作加强科技开发工作。

    科研发展寻求领导支持——

    通道要建立、硬件要跟上、设备转起来

    科研是全院的事,与众多科室、处室的工作密切相关。应在全院统筹的改革发展思路的前提下,才可实施上述的各项建议。

    应该建立高水平的协和自己的临床研究机构。“临研所”的建立和发展可以为科研发展提供很好的支持和通道。

    应科研发展的需求而建立的中心实验室,需要院里的大力支持。实验室应有专门技术人员的编制,也应有短期聘用的一般技术人员。目前因缺乏专门技术人员致使高档的设备闲置,十分可惜,相关课题不能及时进行。

    此外,我院科研硬件建设殛待发展,院外科研基金的政策也应予以落实。                              科研处

 

9、我院圆满完成“2005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保健任务

    5月30日至6月1日,受北京市卫生局的委托,我院承担了参加“2005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的约30位外宾的医疗保健工作。经过医疗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保健任务。

    接到卫生局下达的任务后,院领导和医务处对此非常重视,选派了由感染内科副主任医师刘晓清、急诊室护士田丽源、司机班马力师傅组成的医疗组承担医疗点的工作。特需医疗科做好了充分的接诊准备,并预留了床位。29日上午医疗组进驻北京饭店医疗点后,立即安置好随身携带的各种抢救仪器,时刻处于应急状态。当天下午刘晓清大夫参加了外宾陪同人员的培训工作。

    30日一位诺奖嘉宾的夫人突然出现频繁腹泻,患者及嘉宾非常焦急,医疗组仔细询问病史后决定送患者到我院外宾急诊就诊,并为患者临时垫付了医药费。当日值班的住院医师张  大夫认真接诊。因当日为周末,急诊留观床已满,特需医疗科李冬晶主任、白纯政副主任及时赶到并亲自安排患者到5楼的特需病房输液、留观。患者经补液等治疗后症状很快好转,保证了5月31日该诺奖嘉宾讲演及夫人登长城等活动的顺利进行。

医务处

 

10、我院被评为首批无吸烟医院

    本报讯(记者 贾青)5月31日,东城区爱卫会在我院召开了控烟工作经验交流会。北京市爱卫会主任、东城区人大主任、东城区16家医院的负责人及10个街道办事处主任等40余位领导参加了会议。北京市爱卫会路主任宣布了京爱卫字[2005]6号文件《关于命名表彰北京协和医院等58所无吸烟医院的规定》,并颁发了奖牌。协和、地坛、市六院等三家医院向与会领导介绍了控烟工作经验。

    我院取得这一成绩是院领导及全院职工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共同努力的结果。控烟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院党委希望全院职工保持并发扬成绩,继续落实《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做控烟的表率。不在病区、诊室、办公室吸烟,努力降低吸烟率。控烟检查员要继续加强巡视,对非吸烟区内的吸烟人员进行劝阻,为患者提供安全健康的就医环境,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为绿色奥运增砖添瓦。

 

11、职能处室中层干部轮岗

    6月8日,我院党委和医院宣布《关于对柴建军等8位同志进行轮岗的通知》,通知说:根据卫生部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和医院实际工作需要,经2005年6月7日医院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对以下8位同志的工作岗位轮换如下:

    聘任柴建军同志为经营管理处处长,免去其行政处处长职务;

    聘任齐续暾同志为发展处正处级调研员,免去其器材处处长职务;

    聘任马宇生同志为老干部处处长,免去其监察处处长职务;

    聘任王彦军同志为北京协和科技开发公司总经理,免去其行政处副处长职务;

    聘任刘新年同志为审计处副处长(正处级待遇),免去其审计处处长职务;

    聘任朱素云同志为审计处处长,免去其财务处处长职务;

    聘任王博成同志为科研处副处长(正处级待遇),兼任中心实验室主任,免去其PET中心主任职务;

    聘任段文利同志为宣传处副处长,主持宣传处日常工作。

 

12、我院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

    5月26日下午,我院召开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委员会主任王爱霞教授主持会议,李学旺常务副院长及多位院感委员出席了会议。

    会议听取了院感办焦平主任的工作汇报,高凤莉副主任关于目前我院手卫生和洗手设施现状的情况汇报。细菌室陈民钧教授作了题为《北京协和医院细菌耐药趋势调查(1993-2004)》的报告。会上,各位专家积极发言,献计献策,对院感工作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院感办在医院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达成共识,希望院感办日后积极参与到医院的新建和改建工作中来,使以后的建筑更符合医院感染控制的要求。  

    对于我院耐药菌的现状和控制方法,专家们认为:我院细菌耐药情况严峻,控制耐药菌产生和播散任重道远,需要全体医务人员的认同和参与。定期请王爱霞、陈民钧等教授举办讲座,以提高控制耐药菌和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对于涉及医务人员手卫生如擦手纸和非手触式水龙头等诸多问题,会上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希望尽快得到解决。                                                            感染管理办公室

 

13、我院职工为贫困母亲捐款6000余元

    日前,我院积极响应地区计生协会的号召,开展了“一元钱救助”,为贫困母亲献出我们的爱心募捐活动。共收到职工捐款6166元,已全部上交东华门街道计生办。

    今年是幸福工程创立十周年,地区街道要求驻地各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募捐活动。今年的宣传口号是:幸福工程,惠及母亲,造福社会;救助贫困母亲,共享现代文明;给予贫困母亲一份资助,就是给予一个幸福支点。主要活动:宣传、募捐和扶贫帮困。                                保健科秦薇

 

14、多科协作凸显优势,老少同台跨越难关

我院口腔科等为患先天性心脏病的最年幼患儿完成唇腭裂修复手术

本报讯  近日,我院口腔科、麻醉科及儿科等多科协作为一位年仅8个月的先天性唇腭裂伴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成功完成了腭裂修复手术。这是口腔科等对该患儿进行的第二次手术。第一次是在患儿3个月时完成的唇裂修复术。据悉,这是我院口腔科所完成的最年幼的患儿唇腭裂修复手术。     2004年末,一对年轻的父母抱着一个年仅3个月的先天性唇腭裂患儿来到协和医院口腔科时,这已经是他们求治的第3家医院。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同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其他医院都没有同意接收。口腔科的赖钦声教授与年轻的同事们经过认真讨论后认为,根据唇腭裂序列治疗的原则,应该对患儿进行早期治疗。但与此同时该手术存在很大风险:患儿年龄偏小同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麻醉难度大,插管操作及拔管时机选择的难度都要远远大于成年人。术后护理难度大。

    患儿入院后,经过完善的术前检查,请麻醉科、儿科及心内科会诊,综合考虑了患儿的畸形特点、营养及发育状况、先心病的严重程度以及我们各相关科室的技术能力,经过反复评估论证,最终决定对患儿施行全麻下的MILLARD II式唇裂修复术。为配合口腔科手术,麻醉科任洪智主任派出有丰富小儿麻醉经验的王丽华副教授进行麻醉,口腔科则由年轻的主治医师周炼作为主刀医生,赖钦声教授亲自上台指导,手术在2小时内顺利完成,患儿被转到儿科ICU严密监护48小时后,安全返回口腔科病房。这例手术同时刷新了口腔科进行唇裂修复术的最小年龄记录。

    但更为严峻的考验是在半年后的第二次手术—腭裂修复术。该患儿左侧牙槽、硬软腭至悬雍垂完全裂开,与鼻腔相通。左鼻梁塌陷,鼻小梁偏向右侧。腭裂修复术的风险较唇裂修复术会成倍地增加,术中出血是一种风险,术区累计咽部,术后咽部的血肿及水肿都会直接导致呼吸道阻塞而出现窒息,甚至威胁到患儿的生命。此时,协和医院团队优势再次凸显,经多科会诊,考虑到每一个细节,最终确定了细致入微的手术设计。在麻醉科张秀华副教授完成全麻准备后,手术由周炼主治医主刀,老主任赖钦声教授、赵继志副教授上台指导,术中出血少,很宽的腭裂隙缝合完好,口腔科的老少组合再次创造了一个记录—成功完成了协和医院最年幼患者的腭裂修复术。

    先天性唇腭裂的序列治疗在口腔学界已经被广为接受,其中心内容包含两个重要概念,第一是综合治疗团队(Team)的建立,口腔颌面外科医师、牙正畸科医师、牙科医师、耳鼻喉科医师、儿麻醉科医师、小儿科医师、专业护理人员、语言病理学家、人类基因学家、语言学家及社会学家等都是组成唇腭裂治疗团队必不可少的基本成员;第二是针对患者不同发育时期系列治疗的实施,目前较为公认的手术时间表如下:出生后3-6月可行唇裂修复术,6-18个月可行腭裂修复术,4岁后可行腭咽成形术,8-9岁可行齿槽嵴裂植骨术,18岁以后行正颌手术。

    唇腭裂序列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地矫治先天性唇腭裂所导致的各种形态及功能上的异常,但由于对治疗团队的要求较严格,因此目前国内真正能够进行唇腭裂序列治疗的医疗单位还很少。协和医院凭借雄厚的临床及研究基础,具备了实施正规的唇腭裂序列治疗的条件,并能够充分发挥团队优势,敢为人先,敢闯技术难关,为成功实施该类手术提供了宝贵经验。

口腔科

 

15、中华核医学会授予王世真院士“终身成就奖”

王世真院士(左三)

 

本报讯(记者 李从心)第七次全国核医学大会于2005年6月4~6日在成都胜利召开。会议期间中华核医学会授予王世真院士“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对中国核医学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王世真先生,中科院院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毕生致力于中国的医学科学事业和核医学事业,是我国核医学的奠基人。1956年他创办中国第一个同位素应用训练班,第一批核医学骨干从这里走向全国。他还是中华核医学会和《中华核医学杂志》的创始人,曾担任中华核医学会首届主委,《中华核医学杂志》首任主编,卫生部放射医学与原子医学专题委员会主任。1958年周前教授在北京协和医院创立了我国第一个临床核医学科;周教授还曾任中华核医学会第二届主委、《中华核医学杂志》第二及第三届主编。在他们二人的领导下,我院及国内的核医学事业不断发展壮大。1996年由王世真院士发起、19位院士联名提出了“在我国建立PET中心”的建议,获得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并于当年由财政部拨专款在北京协和医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PET中心。

    王世真院士是中国核医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半个多世纪来不倦地教书育人,共培养了博士后6名,博士19名,硕士16名。这些学生中许多已成为中国核医学界的栋梁。

    王世真院士现在还任北京协和医院PET中心顾问及实验核医学组顾问,虽年近九十,仍然工作在医、教、研第一线。

    王世真院士,热爱祖国,热爱科学;治学严谨,言传身教;著作丰厚,成果累累,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化学家、放射学家和核医学家,也是世界知名核医学专家。他的获奖是北京协和医院的光荣,是中国核医学的骄傲!

 

16、我院耳鼻咽喉科组织召开"2005北京嗅觉研讨会"

本报讯(记者 王剑)由我院耳鼻咽喉科发起并组织的“2005 北京嗅觉研讨会”于 2005 年6月4日在中粮大厦会议中心举行。来自解放军总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同仁医院、人民医院、北医三院、空军总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等京内外各大医院的耳鼻喉科专家同道以及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研究所的有关专家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会议由我院耳鼻咽喉科倪道凤教授任大会主席,高志强教授主持。倪道凤教授首先介绍了由耳鼻咽喉科与中国科学院高新电器公司和北京为尔福电子公司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嗅觉诱发电位仪研制和初步临床验证情况,并对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初步的实验结果向大家作了介绍。耳鼻咽喉科刘剑锋博士作了“人嗅觉 MRI 和嗅觉相关 FMRI 的初步研究”的大会主题发言。中日友好医院王亚娜教授总结了中日友好医院嗅觉影象和临床研究的情况。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的孙安纳教授介绍了我国自行研究的“五味试嗅液”的研究、临床使用情况。最后倪道凤教授对目前国际上领先的嗅觉基础与临床研究作了报告。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嗅觉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感知世界的方式,在认识世界,发现并规避危险,专业人员选定,筛查和早期诊断老年退行性神经疾病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嗅觉感觉神经分布在鼻腔,以前没有有效,稳定的嗅觉刺激器;因此嗅觉的理论与基础研究相对于听觉,视觉来说是相当落后的,甚至连准确的嗅觉传导通路也没有确切的定论。由我院耳鼻咽喉科联合另外两家单位合作开发的 OPE-98B 和 OEP-98C 型嗅觉诱发电位仪不仅填补了这方面国内的空白,而且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为今后开展人类嗅觉基础和临床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各位专家一致认为嗅觉研究工作起步比较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多领域是未知的,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大有可为。

 

  

 

 “协和”union一词,最初是指东西方医学文化的协和,现在也可指国际国内现代医学思想的协和。“协和”也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及北京协和医院的鲜明称谓。反映了这所学校及医院东西方文化结合的特征。此次,北京协和国际麻醉与镇痛学术峰会旨在加强该领域的国内外合作与国际交流,惟此,现代麻醉事业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摘自刘谦院长在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加强国际交流 促进学科发展

---北京协和国际麻醉与镇痛学术峰会成功召开

 

    本报讯(记者 段文利)为加强国内外麻醉与镇痛领域的国际交流,由国际麻醉研究学会(IARS)、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和《麻醉与镇痛》中文版杂志社共同举办的北京协和国际麻醉与镇痛学术峰会,于6月6日至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并取得圆满成功,来自国外、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和大陆的麻醉学界著名专家教授和代表近600人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30篇重量级的专家报告几乎涵盖了麻醉与镇痛临床与基础领域的所有新技术和新进展,可谓给国内学者和同仁们提供了一次丰盛的学术大餐。

    刘谦院长代表协和医院领导班子出席大会,并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他说,此次学术会议名称中的“国际”二字含盖了会议的规模,“峰会”标志着学术交流的高水平,有来自国内外一流的麻醉学专家在这里相聚。大家聚集在东方文明古国的首都北京,体味着东方文明,相互交流学术思想、分享研究信息、切磋实践技能,充分激发各位的职业热情和自豪感,从而努力为整个医学事业的进步作出贡献!

    这次会议得到了美国《麻醉与镇痛》杂志主编Ron Miller教授、国际麻醉研究学会主席Adrian Gelb教授、该学会前任主席、美籍华人K.C.Wong教授和国际麻醉药理学会主席Talmage Egan教授、加拿大Francesco Carli教授等国际知名麻醉学家等的大力支持,国内麻醉学界许多著名学者、学科带头人参会并作精彩演讲。中国香港麻醉学会和台湾地区麻醉学会的专家学者纷纷参会,并向大会敬献花篮表示祝贺。刘谦院长还代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以及北京协和医院向Ron Miller教授、Adrian Gelb教授和K.C.Wong教授颁发了协和医大荣誉教授的聘书。

    罗爱伦教授在大会开幕式致词,并且高兴地宣布,《麻醉与镇痛》中文版日前已成功注册,成为独立的专业杂志。此前,从2000年起,协和医院麻醉科与国际麻醉研究学会(IARS)的理事会之间就开始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2001年,IARS官方杂志“Anesthesia and Analgesia”的《麻醉与镇痛》中文版杂志正式在国内创刊。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窗口和平台。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拥有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麻醉领域的迅速发展已不容忽视,也将对美国和亚洲麻醉事业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本次会议从临床、科研和教学三方面为国内外以及两岸三地的麻醉界同仁提供一个知识更新和国际交流的平台。当这些国际麻醉巨头们看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势头、学科发展的水平、高规格的会议安排以及中国年轻人们流利的英语同声翻译时,都给予了高度赞扬和首肯。

    有关学者预测:21世纪,麻醉学科的进步不仅表现在交流的增强、改革的优化、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转归分析的进步,麻醉系统也将实现完全自动化;实现报警系统的智能化。我们有理由相信现代麻醉学科将充分享受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成果,适应现代外科学飞速发展的需要,在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发挥更重要更广泛的作用。

 

18、门诊护理工作的延伸   心脑血管患者的家园

北京协和医院开通门诊“生命网”服务五年

本报记者  林夕夕   内科门诊  蔡虹

    常言道,疾病需“三分治,七分养”。对于患心脑血管这种慢性病的病人来说,此话不无道理。可以说他们的日常生活起居、饮食习惯对疾病的控制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现实中,很多冠心病患者由于对疾病认识不够,没有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以致使疾病的治疗事倍功半。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门诊为使心脑血管病人得到更加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将门诊工作延伸到患者的家中,建立了心脑血管患者生命网。自2000年生命网建立以来,为心脑血管患者提供了一系列规范的健康指导和教育,使患者在接受规范的治疗同时,掌握了很多的保健技巧,为他们的疾病控制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经常有患者开玩笑的说:虽然我们的心坏了,但我们找到了“家”。生命网就是心脑血管患者的家园。

生命网提供多样化服务

    一、建立患者个人档案,对患者的各个危险因子进行评估,采用最佳的治疗方案。

    生命网首先为每位患者建立了个人档案。这些档案都有专人负责保管。其中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联系方式,目前的体重、血压、血脂、血糖、血液粘稠度等各项生化指标,以及服用何种药物、如何用药,平时的一些生活习惯,有无吸烟饮酒等。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对患者的各个危险因子进行评估,并采用最佳的治疗方案,包括生活方式的调整及应用据有临床证据的药物进行治疗。在患者每次复诊时,均详细记录患者当前的基本情况,各项化验的生化指标,以便于对比参考为治疗提供依据。

    二、提供随诊、便捷复诊,确保患者坚持治疗。

    在患者加入生命网后的 4-6 周, 3 个月及 6 个月分别进行必要的随访,确保患者的疾病已得到良好的控制。 6 个月以后指导患者进行自我保健。

    三、加强宣传攻势,营造健教氛围。

    在医院门诊候诊大厅,张贴图文并茂的宣传画,并做到内容精练,语言通俗,每半月更换一次。为候诊患者发放预防疾病的小册子,供候诊时阅读。小册子有各项检查的正常值,冠心病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内容,文字浅显易懂,增加了宣传范围及力度。

    四、开通电话及信件医疗咨询服务。

    每星期固定半天时间,由心血管专科医生进行电话答疑,患者可通过电话询问有关冠心病的预防、保健、治疗、服药等方面的知识。外地病人还可以信件的方式进行疾病咨询

    五、组织系列疾病知识讲座

    每月进行一次专家小讲课,内容为“冠心病的防治”,“良好的生活方式对冠心病患者的重要性 ”、“血脂,血压,血糖,血液粘稠度与体重的自我监测与调控”等。每次讲课后组织患者讨论,相互交流,并进行现场提问并解答。讲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易懂,使患者易于接受。还穿插介绍一些急救小常识及操作,让患者之间互相进行操作练习,增加了患者的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

    六、开出健康处方

    患者就诊进行个人档案登记时,护士根据每位患者具体情况开出健康处方。主要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方式给予指导,传授科学实用的护理操作和护理技巧,指导适当的体育锻炼,说明药物的服用方法、副作用及配伍禁忌,怎样观察药效,从而保证药物的合理使用。使患者离开医院后可根据健康处方进行调整,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命网建立五年来,共建立患者个人档案上千份,开展健康讲座50余次,发放的宣传手册资料及电话咨询服务等不计其数,受到了广大患者的欢迎,成为名副其实的“心脑血管患者的家园”。

    生命网的意义不仅仅只对患者,也是现代护理模式的探索和护理工作的延伸

    门诊是患者接触医院的第一个窗口,是连接住院处、检验科室及各个部门的桥梁。对初诊及复诊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意义重大。现代护理理念,也使门诊护理工作不仅是单纯的分诊、维持秩序等简单工作,其重点应该是对患者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给予积极的帮助和指导。

    建立门诊生命网,使医护人员及患者自已都对疾病的发展过程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患者通过接受健康教育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自我护理及病情的自我观察能力,及时调整生活方式,能够更有效地配合治疗、护理,这对于提高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的进展及延长生命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护士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扮演着教育者、组织者、联络者的角色。为了满足不同患者的健康需求,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断学习掌握多元化的知识及沟通传播技巧,随时给患者提供帮助。由于护士改变了过去单纯的管理者的形象,向社会展示了护理工作中所蕴含的科技含量,也提升了护士的社会地位。

    随着老年疾病和慢性疾病的不断增加 , 门诊建立生命网实施健康教育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它可以使患者拥有健康行为及自我护理、自我管理的能力,能有效的防止疾病的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并且,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投入少、效果好的治疗方式,还顺应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大趋势,对减少医疗纠纷,降低保健费用等有着积极的作用。协和医院内科门诊在生命网建立的过程中,门诊护士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为每位就诊患者进行档案登记、沟通交流、定期更换宣传材料、联系专家讲课、通知每位患者等。尽管工作量大而繁琐,但她们从工作的意义中得到满足和快乐。

    未来的生命网将采用互联网的形式进行,并与社区保健相结合,使患者在家中就可以享受医疗咨询服务。社区人员还可以到家中实施完整高效的健康教育,从而更为有效地使患者防止疾病的复发,提高生活质量。

 

  19、美国健康统计中心和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的最新数据(2001)显示,贫血正严重地威胁着美国人的健康。1996年,约340万美国人被诊断为贫血,还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的贫血诊断被症状更明显的其他病所代替,这包括慢性肾脏疾病、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HIV/AIDS、类风湿关节炎和炎性肠病等,故实际的发病率远高于此。

    在我国,贫血问题更是不容忽视。据最新一项调查,我国女性及未成年人口中,缺铁性贫血或缺铁性状态的发病率仍可达到1/3,在农村地区甚至可达到50%。而其他原因引起的贫血也日益受到关注,如慢性病贫血,是困扰许多医生的难题。

 注 贫 血   关 注 健 康

本报记者  韩冰

    贫血可带来相当严重的后果

    首先就是生活质量的下降。即使是轻度贫血,病人的生活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据统计,在晚期肾脏病患者,31%可出现与贫血有关的严重生活质量下降。对肿瘤病人,则由于贫血引起的乏力而影响病人正常的生活。事实上,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正在成为评价许多疾病生活质量的重要参数,这些疾病包括CKD、肿瘤、HIV/AIDS、类风湿关节炎和炎性肠病等。

    贫血可增加心血管性死亡率

    贫血常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相关。贫血导致的广泛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可增加心脏的输出量和血流,引起各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心肌缺氧及心脏负荷加重可引起心绞痛、心悸,久而久之,可导致心脏扩大和心衰。在CKD中,贫血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已成为研究的热门。例如,晚期CKD伴左心室扩张的患者4年生存率下降了50%。透析患者合并低Hct(<33%)一年内心血管死亡率显著高于Hct正常者。肿瘤患者与贫血有关的心血管症状包括心动过速、心悸、心脏扩大、脉压差增大,收缩期杂音及心衰。随着贫血的改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都有明显的下降。

    贫血影响正常的生理机能

    有研究显示,在有缺血性心脑疾病患者,将Hct提升至正常水平(40%-50%)可提高脑的氧气输送。在透析的患者,Hct的改善可提高认知功能和记忆力,即使部分提高Hct也可取得一定效果。维持正常认知功能的Hct值尚未确认。如在透析患者,Hct达35.2%可维持足够的大脑半球供氧,33%对枕叶是必须的,大脑前叶则需45%。

    贫血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死亡率

    在CKD患者中,贫血与住院时间有直接的关系。研究表明Hct<30%的患者的住院时间最长,而Hct>36%者住院时间最短。用Epo(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者较未治疗者住院率和住院时间都有明显减少。同样,在肿瘤患者中也有类似的发现。一项对60项研究的综述表明,尽管肿瘤的种类不同,但合并贫血者使死亡率增加了65%,这是一触目惊心的数字,可见贫血危害之大。对79000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也表明,低Hct水平与30天内高死亡率有关,而纠正贫血可使短期的死亡率下降。

    贫血的诊断

    缺铁是贫血最常见的原因,故诊断任何贫血均要除外此原因。常规的检查包括: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Hct,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此外,还应测量铁的供应状态包括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饱和度和血清铁蛋白,血涂片也是必须的。世界卫生组织对贫血的定义为育龄期女性Hb<12g/dL,男性和绝经后女性<13g/dL。我国的正常值略低于上述标准。如发现贫血,应找有关的医生诊治。

    网织红细胞计数

    网织红细胞数量反应了红细胞产生的速度。网织红升高,表明骨髓对内源性Epo的反应。它必须与贫血的程度进行校正。如果贫血时网织红细胞正常,表明Epo产生缺陷或骨髓对Epo反应不良。增高的网织红细胞和轻度增加的MCV提示溶血性状态。

    铁供应参数:

    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提示为血红蛋白合成的铁的供应。当血清铁下降时(真正铁缺乏或急性炎症),会出现Hb合成障碍,呈现小细胞、低色素贫血。血清铁蛋白反应了体内的铁储备,在缺铁时降低,在急性或慢性炎症时升高或正常。可作为鉴别两者的一个指标。

    红细胞指数:

    正色素贫血在本质上大多为低增生贫血,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可见于真正铁缺乏或慢性炎症贫血,后者炎症过程抑制了铁从储存部位的释放,导致低血清铁值,而储存铁是正常或升高的。大细胞贫血主要为核成熟障碍,如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的贫血。

    贫血的治疗

    明确诊断是治疗的关键。很多情况下,首先要除外缺铁性贫血,它可能与大便潜血阳性或其他一些严重情况有关,而且铁剂治疗后很容易纠正。其他一些可逆性贫血包括维生素B12、叶酸缺乏以及一些炎症引起的贫血。治疗时应足量、足疗程补充铁、维生素B12或叶酸。慢性的炎症状态因素复杂,与不同的炎症过程有关。

    一个很常见的慢性低增生贫血为慢性肾病贫血,由于肾脏病变引起内源性Epo生成的不足,除此以外,循环红细胞寿命的缩短、透析导致的血液丢失都可是患者发生严重的贫血,这些患者可以从一种重组的人Epo-epoetin alfa 中受益。

    Epoetin alfa 是一种165个氨基酸的基因重组产物,具有与天然Epo相同的结构和生物活性。除了应用于肾性贫血外,还可应用于癌症化疗患者、叠氮腺苷治疗的HIV感染者以及减轻非心血管手术合并贫血患者的异体输血反应。

    Epoetin beta和Epoetin omega 是在美国以外使用的其他类型的人重组Epo。欧洲人使用较多。近20年,Epo在治疗肾性贫血和癌症相关贫血中取得了成功,它减少了输血量、提高了生活质量,降低了贫血相关的死亡率。同时,资料也显示,Epo对HIV/AIDS、炎性肠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也有好处。老年性贫血以及接受手术的患者也对Epo治疗有反应。在某些情况下,Epo与铁剂同时给予,以补充铁的缺乏,如进行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类风湿关节炎和一些外科患者。

    但是,Epo的循环寿命较短,因此,需一周几次或至少一周一次注射。最近,一种新的红系造血刺激蛋白(NESP)可以减少注射的次数。由于结构的改进,darbepoetin alfa(NESP)的半衰期较epoetin alfa长3倍(23.5小时对8.5小时),因此可减少注射的次数,耐受性良好。美国药物食品局已批准darbepoetin alfa治疗肾性贫血,研究还证实它对非髓系的血液系统肿瘤或实体瘤有一定疗效。

    无论Epo还是铁剂治疗,都需要一定时间来纠正贫血,因此,如果贫血严重,可以输注浓缩红细胞。虽然目前输血已很安全,但仍然有如输血反应、传播疾病以及在HIV/AIDS 或肿瘤等患者中增加死亡率等风险。

 

20、外形一样,感觉一样,心情亦一样

保留皮肤的乳癌切除即刻乳房再造尽显”人性关怀”

    本报讯(记者林夕夕)33岁的张女士,因乳头溢液3个月,经检查确诊为乳腺癌,病理显示为导管内癌。前不久她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了乳房切除术的同时,该院整形外科用“即刻乳房再造”方法为她再造了一个新乳房。术后,张女士欣喜的发现,新造的乳房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部组织都和她原来的乳房十分相近。多日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一扫而光,张女士由此恢复了女人的自信。协和医院整形外科主任乔群教授介绍说,这样的手术该院已完成3例,均获成功,而这种保留皮肤的乳癌切除即刻乳房再造方法国内尚未见有报道。

    乔主任介绍说,这种手术是该院基本外科和整形外科合作完成的。手术的经过是:先由基本外科乳腺组的大夫进行保留皮肤的乳房切除术,即沿患者乳房的乳晕切开,从这个环形切口中把乳房内含有癌细胞的组织包括乳头乳晕全部切除掉,随后,整形外科的大夫从患者的腹部或背部切下一小块带皮的肌肉,称为皮瓣,将皮瓣上的皮修剪的与环形切口大小一致,然后,将皮瓣转移到已被切除了的乳房上,肌肉填充到乳房内,皮瓣上的皮与环形切口上的皮进行缝合。手术后,再适时进行乳头、乳晕再造。

    这种手术方法的优点是:从外观上看,由于实行的是保留皮肤的乳房切除术,除乳头乳晕外,患者的整个乳房皮肤没有受损,乳房表面也就没有瘢痕,而乳头乳晕可在术后适时进行再造。全部手术完成后,从外观上看很难发现有手术的痕迹,而且由于手术中保留了乳房下皱襞等结构,使两侧乳房能够达到对称,具有非常满意的外观效果。而过去的手术方法通常是连皮全切,形成一个没有乳房的平胸,即便是延期再造(术后一段时间再造),也会出现补丁样外观。而这一点又是患者最为关心的。

    从乳房内部组织看,以往乳房切除术后,或不填充,造成平胸,或虽然填充使乳房能够耸起,但填充的多是一些人造的化学物质,它带给患者的除了有沉重、憋闷、疼痛等感觉外,还可能会因产生的其他副作用,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而该手术方法,是将患者自身的肌肉组织做为填充材料填充到被切除的乳房内,手术恢复后,患者会感到新造的乳房象自己原来的乳房一样柔软、自然,不会有任何不适感。因此患者往往会有一种从乳房切除术造成的畸形中获得新生的感觉。

    再者,即刻再造乳房,患者没有经历丧失乳房的痛苦,遭受的心理打击会更小,恢复也愈快。还减少了手术的次数、节省了经费。因此即刻再造乳房具有明显的心理的、社会的、经济的和节省时间等优点,是乳癌患者治疗的最佳选择。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的是,张女士之所以如此幸运,还得益于乳腺癌的早期发现。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乳腺癌患者战胜疾病的关键。

 

21、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简介

 

 

 
               
           耳鼻咽喉科主任高志强      耳鼻咽喉科副主任  亓放     耳鼻咽喉科副主任 陈晓巍
 

    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是北京建立最早的耳鼻咽喉科, 1916年设眼耳鼻喉科,1921年耳鼻喉科成为独立的科室。我国著名的耳鼻喉科专家刘瑞华、李宝实、胡懋廉、郎健寰、张庆松、徐荫祥、林必锦先后在该科工作。1930年就有了电听力计和前庭功能试验设备。早在1938年张庆松教授就开展了变态反应临床业务。建国后张庆松、徐荫祥、卜国铉、哈献文、秦廷权、邹路得、王直中、屠规益、汪磊、叶世泰、顾瑞金等先后在该科工作。张庆松教授连任第一、三届中华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王直中教授连任中华耳鼻咽喉科学第五、六届主任委员。倪道凤教授是中华耳鼻咽喉科学分会第五届工作秘书、第六届委员、第七届常委兼学术秘书,《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副总编,《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张连山教授是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第七届常委。张宝泉教授是中国光学会中国激光医学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激光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实用医学杂志》编委。高志强教授是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第七届中青年委员,《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曹克利教授和陈晓巍教授是《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李五一教授和亓放副教授是《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杂志》编委。魏伯俊副教授是《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兼编辑)。该科对全国耳鼻喉科的贡献之一是向全国输送了大批耳鼻喉科专业骨干,举办了耳鼻喉科进修班,培养了大批专业人员。改革开放以来,该科不仅继续为全国培养耳鼻喉科骨干,还培养了大批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中许多人成为我国当代耳鼻喉科专家。

    一、分诊室概况:

    协和医院耳鼻喉科现有正式职工52人,医生30人,其中正教授8人,副教授7人,主治医9人,住院医师6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人。其中10人具有博士学位,9人具有硕士学位。该科现有病床数46张。分设耳科学组、鼻科学组、咽喉头颈学组和人工耳蜗学组。 还设有人工耳蜗中心,助听器中心,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治中心(和儿科联合)。实验室有前庭功能实验室,纯音测听室(2),言语测听室,诱发电位测试室,解剖实验室和组织形态室。

    二、医疗工作:     

    “敢为人先,不让病人失望”是协和耳鼻喉科人的传统。他们充分发挥协和综合医院的优势,力克疑难重症。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展了显微镜下经鼻中隔蝶窦垂体肿瘤切除术,喉癌术后发声重建术,颈侧切开特殊食道异物取出术。研制了人工耳蜗使全聋病人从无声世界回到了有声世界。80年代中后期开展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研究,并率先开展悬雍垂腭咽成形术,这些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和卫生部科技成果奖。

    新一代的协和耳鼻喉科人继往开来,对耳鼻咽喉-头颈领域的疑难重症开展了全面的研究,成功抢救了因练法轮功而停止服药致气管周围脓肿气管坏死的糖尿病患者,诊断和采用各种进路切除颞下窝、颅侧底、鼻咽部、咽旁隙、蝶鞍、斜坡肿瘤,和脑外科等科室合作成功切除外院转来的侵入颅内的鼻腔鼻窦肿瘤、侵入鼻腔鼻窦的颅内肿瘤;以高度的责任心正确诊断治疗了颅外脑膜瘤、脑脊液耳漏、鼻漏、耳鼻漏、听神经病、头面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等。幕名而来的人均得到了满意治疗。

    各三级学科近年主要在下列领域开展了相应的工作:

    耳科学方面,数十年来我院耳鼻咽喉科几代人不懈努力致力于防聋治聋研究,50年代就开展了耳显微外科治疗传导性耳聋,开展中耳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该科还是国内最早开展镫骨切除术治疗耳硬化症和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先天性耳畸形的单位之一,多年的实践使无数聋人恢复了听力。60年代进行噪声性耳聋的研究,致力于噪声性耳聋的预防。70年代后期以来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人工耳蜗的研究,使一些全聋病人从无声世界回到了有声世界,两次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同时带动了突发性聋、各种感音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的诊断和治疗。而且还开始了选配助听器的工作,为许多听力损失的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大帮助。90年代初开始了人工中耳的研究,后来又引进了国外先进的人工耳蜗,而且还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人工耳种植技术。现在他们全面开展显微耳科学、神经耳科学(前庭方面、面神经方面)、侧颅底外科和临床听力学方面的工作。

    鼻科学方面,常规进行鼻-鼻窦炎的综合治疗,包括内科治疗,手术治疗(严格掌握适应证,正确使用鼻内镜手术、微创手术、传统手术)。开展了鼻部肿瘤的综合治疗、前颅底手术、鞍区病变手术、鼻眼相关外科手术。

    咽科学方面,系统开展了OSAHS的临床研究和综合治疗(UPPP,CPAP、舌手术和正颌手术,积极预防和正确处理严重并发症)和鼻咽癌的综合治疗和补救手术(包括经腭和上颌骨掀翻鼻咽肿瘤切除术),手术治疗环咽肌失迟缓症取得较好疗效。

    喉科学方面,一直致力于喉癌的综合治疗和功能重建,无喉发音重建,手术治疗声带麻痹(各种手术和甲状成形术)和各种声带良性肿瘤微创手术。

    头颈外科学:认真诊断各种头颈疑难疾病,开展各种进路的各种头颈肿瘤的手术(包括下颌骨裂开外旋)、各种鳃裂瘘管和囊肿的诊治、解剖喉返神经的甲状腺手术、腮腺肿瘤手术、下咽食道疾病的诊治。充分利用综合医院的优势,和其他科室的联合开展了甲状腺,气管、食道、纵隔、斜坡、鞍区、中颅窝等多种手术。

    三、科研工作:

    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为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流动站。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包括听神经病机制;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畸变产物耳声发射与纯音以及超高频听力相关性研究;内毛细胞损伤对脑干耳蜗核的影响;人工耳蜗临床和基础研究;面神经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梅尼埃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前庭诱发电位;嗅觉生理研究;喉发声重建语音分析;颅底和颈根部外科基础和临床研究;声带麻痹临床和基础研究。

    除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科研外,主要有下列科研项目:

    耳聋发病机制研究:该科在耳聋及神经耳科学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坚持不懈,做了大量的工作.近年他们又对遗传性、药物耳毒性、自身免疫性、噪声性、突发性、胆红素毒性聋和听神经病等各种耳聋以及眩晕、面瘫,从外周到中枢、从功能到形态、从形态学到分子生物学、从基因到干细胞等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他们在这些研究工作中得到多项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的基金资助,另外,上述部分耳聋的研究工作是和美国Buffalo纽约州立大学听力和耳聋中心、瑞典卡罗林斯卡皇家医学院听力与语言交流研究所合作和正在合作进行。

    人工听觉研究:国内最先开展,经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在基础和临床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人工耳蜗的手术例数及相关研究在国内仍处于领先地位。

    OSAHS临床和实验研究:和其他科室合作开展了较全面的综合研究。嗅觉功能研究;包括组织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电生理学的研究。自主研制的化学刺激嗅觉诱发电位仪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4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2篇。2005年上半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7篇。

    目前在研课题情况:基金总数300余万元。 1. 倪道凤教授:“老年性痴呆的早期筛查和干预”,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专项基金。 2. 倪道凤,高志强教授:“耳神经疾病的早期干预与治疗”,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科研课题(参加单位)。 3. 高志强教授:“VEGP、自体神经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损伤研究”,国家科技部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基金。 4. 高志强教授:“面神经有效分级标准建立和相关免疫学研究”,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科研课题。 5. 陈晓巍教授:“先天性遗传性耳聋的遗传学研究和人工耳蜗植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6. 李五一教授:“OSAHS治疗体系建立及疗效评估研究”,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科研课题。 7. 亓放副教授:“变应性鼻炎的综合诊治”,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科研课题(参加单位)。 8. 曹克利教授:“人工耳蜗数据库建立研究”CMB基金。

    四、教学工作:

    该科是国家研究生培养的博士点和硕士点。承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护理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教学任务。现有在读研究生:博士生:10 人,硕士生: 6人,博士后:1人,在职申请学位:3人,和瑞典卡罗林斯卡皇家医院听力与语言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生:1人,进修生:6人,为国家人事部代培进修生1人。承担卫生部人才中心耳鼻咽喉科中级职称考试基地,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诊断听力学学习班(和解放军总医院联合举办,今年第八期);高年住院医师培训班和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培训班。

    新一届科主任决心继承和发扬协和耳鼻咽喉科的光荣传统,团结全科同仁,踏踏实实做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医院发展和学科建设做贡献。  耳鼻咽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