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央视新闻】一诺,一生
时间:2017.12.29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央视新闻 作者:张萍

他心怀天下,立志行医救国;他关注民生,视病人为“师”;他是众口交赞的内科全才,但他说得最多的是:“我是一名医生”,他就是我国现代医学先驱,胃肠病学创始人张孝骞。 明天是张孝骞教授诞辰120周年,今晚,让我们一同回溯百年风云,向这位“为病家谋幸福”的一代大师致敬。

张孝骞教授和他的小本本

(节选)文/北京协和医院教授 陈德昌

早年我在上海做住院大夫时,就知道有位张孝骞教授,知识渊博,诲人不倦,令人敬仰。1964年我进入协和医院工作时,听闻张教授诊断疑难病独有一功,在大家都拿不定主意、众说纷纭的时候,他能提出独到的设想和判断。

学生们一时未必能知道他是怎么想出来的,但最后的结果往往证明他的诊断是正确的。是神话吗?不是。有某种“秘密武器”吗?没有。故事要从张孝骞教授和他的小本本说起。

病人以性命相托,我们怎能不诚惶诚恐,如履薄冰。

在六十多年的医学实践中,张孝骞教授很重视临床第一手资料,询问病史,亲自动手临床查体,认真仔细。

他更重视资料的搜集和积累,每次门诊或查房随身必带上小本本。遇到疑难病症,就把病人姓名、病情要点记录在他的小本本上,经年累月,乐此不疲。

张教授好读书,读的文献也多。最新一期的医学杂志即将上架之前,他会到图书馆预约。他“像海绵一样”吸收着新知识。

有一位病人,大量腹水,病因不明。他仔细查看病人后,提出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可能性,年轻大夫认为老主任的想法太离奇。张教授说:“甲低造成大量腹水的确罕见,然而曾有文献报道,你可以到图书馆的第几排书架第几层找到相关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验证了张教授的诊断。

张教授主张读书,但是,他最反对临床大夫只顾埋头读书,不仔细观察病人病情的变化,不注重临床细节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他告诫学生,不要做“看书的郎中”。

张教授的治学经验告诉我们,我们需要从临床观察中去发现新的问题。临床意外发现的一些异常体征,若轻易放过,很可能错失一次正确诊断的机会。研究课题要从临床中来,成果要反馈到临床中去,而不是“从文章中来,到文章中去”。

跟踪医学前沿进展,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的知识处在什么水平,知道我在做的研究是不是别人已经做过了,或者正在做着,仅此而已。这就是为什么张教授反对临床大夫做“看书的郎中”。若不然,我们能够模仿,但不会有所发现,更谈不上能有所创新。

守株待兔,永远得不到兔子,要敢于挑战过去,挑战自已。

诊断疑难病症是一种艰苦思索的过程,为搜集资料,他强调治学的方法论。为做好资料的分析和整理,他推崇联想力和批判性思维。

张孝骞教授告诫他的学生们,“建立诊断时,切忌过于自信,思想僵化”、“不能接受新的想法”。为什么起初诊断为“肺-肾出血综合征”的病人,后被张教授推翻了自己的诊断,改为“游走性血栓静脉炎”?这是因为他爱反复思考,多提出疑问。

他说:“不要对原来的诊断恋恋不舍”,“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病情在改变,我们的思想也要随之改变”。“守株待兔,永远也得不到这只兔子”,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简单地接受已经拟定的诊断,不被习以为常的东西所束缚。

好奇心将促使我们去追究现象背面的本质。然而,批判性思维不可或缺,要敢于怀疑那些看来似乎成熟的老概念,敢于挑战过去,当然也包括挑战自已。

张孝骞 · 择一事,终一生

医者,外治肌骨,内驯五脏,袪疾患,消病痛,以精专之术救死扶伤,此为妙手仁心;医者,上循天道,下探良方,扬善义,慰人情,以公共立场济世安民,此为杏林之侠。

故公共卫生事业,关乎人民幸福,社会谐和,其设置之方,施行之法,应详加审慎,细密考量,方能事半功倍。

——张孝骞《公共医学系民生》

△ 张孝骞

1寒门学子立志 投医报国

1897年12月28日,张孝骞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教师家庭。年幼时的他,特别重视数理化和外语的学习,希望以后能够考上工业学校,实现工业救国的理想。

然而,哀鸿遍野,生灵涂炭,战争,让无数有志青年奋起反抗,为救国而呐喊。在湖南长沙湘雅医学院老师的推荐下,张孝骞最终选择报考湘雅医学院。

△ 青年张孝骞

因为他认识到,当时的中国不仅“穷”,需要发展工业改变贫困面貌,而且“病”得同样危害至深。他决心学医行医,为天下人治病。

△ 张孝骞在战乱中办公

1921年,张孝骞毕业后,留校担任内科学助教。随后,他离开湘雅,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

1926年,他被选送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进修,从事血容量的研究工作。

1927年年初,张孝骞从美国回国,本想回湘雅工作,终因大革命失败湘雅停办,只得在协和任讲师。

2战火纷飞 受命于国难之际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节节进逼,已在协和任教13年的张孝骞忧心忡忡,选择不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工作。于是,他婉拒协和再续四年的聘书,毅然选择举家搬回湖南。

△ 任湘雅医学院院长时的张孝骞

归来后的张孝骞,临危受命,担任湘雅医学院院长,并且,在战火南烧之际,马不停蹄地主导了湘雅医学院的大转移,为中国医学事业保留了重要的火种,一脉香火的传奇。

3博采医学 筑就医学长城

几度硝烟,风雨苍黄,几度流离,山河北望,战争的阴霾终于被明媚晴空取代。1948年,担任了11年湘雅医学院院长的张孝骞再次回到协和主持内科工作。

在他的感召下,许多医生从南方,从海外,来到了北京协和医院。

在协和,大家都知道,张孝骞诊断有独门功夫,在众说纷纭的时候,他的设想和判断,往往一语中的。这是因为,他有件“秘密武器”——小本子,门诊或查房时总是随身携带,临床病例时刻记录,久而久之,本子记了五十多个。

△ 张孝骞笔记本

每一行字,是多年心血的凝萃;每一行字,可能就能拯救一个生命。看似轻巧的小本子,却承载着生死重量。

“一息尚存,仍当继续努力”,是张孝骞一生都在坚持的人生观。无论经历多少坎坷跌宕,他始终对党和人民,始终对医疗事业,怀着忠贞的信念和无比的热情。

他怀揣入党申请书三十多年,直到88岁时,终于完成从热血青年到爱国主义者,再到共产主义者的飞跃。

△ 1992年邮政部发行的张孝骞纪念邮票

1987年8月8日,张孝骞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希波克拉底誓言曾说,“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而张孝骞把“戒,慎,恐,惧”4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一生履行了这份誓约。

世纪鼎革,风起潇湘

时光荏苒,山海沧桑

南渡北归,仁心妙手

梦魂常系,国强民康

百二十年矢志长存,投医报国慨当以慷

九十春秋风华绚烂,春风化雨如沐骄阳

六十五载辉煌缔造,伟业蓝图波澜壮阔

三十寒暑一别如昨,深情呼唤思念茫茫

百年巨匠,奠定新时代中国医学砥柱基石

百年变革,锻造新时代中国医学坚强脊梁

百年创新,建构新时代中国医学白色巨塔

百年收获,焕发新时代中国医学乾坤朗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