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医学前沿
研究发现可预判肝癌干扰素治疗效果的新生物标志物
时间:2017.08.09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本站原创

2017年7月,肝脏病学领域国际顶级杂志Hepatology(影响因子13.25)发表论著,首次揭示IFIT3有望成为可预判肝癌干扰素治疗效果的新生物标志物及相关机制,为提高干扰素对肝癌的治疗效果提供可能。该研究以北京协和医院为第一作者单位,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免疫治疗研究中心曹雪涛院士课题组、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侯晋副教授课题组以及复旦大学中山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香港大学肝病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合作完成。

临床上,干扰素被广泛用于多种癌症包括肝癌的辅助免疫治疗,可延长肝细胞肝癌患者总体生存期。但同时由于其毒性较大,且治疗仅对部分患者有效,影响了其临床应用。因此,寻找可进行疗效预判的生物标志物,筛选对干扰素治疗反应良好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地用药,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该研究团队发现,IFIT家族多个分子包括IFIT1、2、3和5都在肝癌组织中表达减低,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对于肝癌组织中IFIT3表达较高的患者,干扰素治疗效果较好,而对于IFIT3表达较低的患者,干扰素治疗无效。其他IFIT家族分子则无类似表现,进一步的体内外实验也验证了这一结果,故而提出IFIT3可能作为肝癌干扰素治疗效果预判的生物标志物。在后续的机制研究中,研究运用免疫共沉淀方法确定了IFIT3分子结构的两端可分别与信号分子STAT1和 STAT2相结合,从而促进STAT1-STAT2二聚化及进入细胞核,进一步促进一系列干扰素诱导基因的表达,最终达到增强α干扰素治疗的效应。该结果及该研究团队此前关于维甲酸诱导的基因I(RIG-I)在肝癌发生及干扰素疗效预判方面的研究结果,对于重新审视和优化干扰素在治疗肝癌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提高治疗效果有提示作用。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住院医师杨莹韵博士、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周烨博士、侯晋副教授和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白春梅教授为本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免疫治疗研究中心曹雪涛院士为本文的通讯作者。该课题是杨莹韵博士在其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学习过程中的10个月科研训练期间合作完成的,曹雪涛院士为指导老师。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