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特色诊疗 > 诊疗新技术
北京协和医院成功切除近颅底巨大高位颈动脉体瘤
时间:2017.08.02 点击数: 字体: 发布来源:通讯员 邵江 记者 王晶 作者:通讯员 邵江 记者 王晶

左侧巨大劲动脉体瘤,CT血管成像示上至颅底、下至C1椎体水平,完全包绕劲动脉,伴管腔狭窄

血管外科、耳鼻喉科团队术中通力合作

肿瘤切除、自体大隐静脉转流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耳鼻喉科、麻醉科手术室等多个学科紧密协作,通过术前严谨规划和术中完美配合,成功切除一例罕见的近颅底巨大高位颈动脉体瘤。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的患者郎女士激动地说,是北京协和医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十年前,郎女士曾因左颈部肿物在当地医院行手术切除,但术中发现肿物与颈动脉关系密切且出血较多而被迫终止手术,术后肿物持续长大。近一年来,郎女士发现自己嗓音愈发低沉、吞咽困难,还常出现头晕、黑朦症状,多处求医无果后,郎女士带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门诊。接诊的郑月宏教授尽管有着多年复杂颈部肿瘤诊治的丰富经验,当他看到郎女士的检查结果时,还是不由得感到棘手。CT显示左颈部巨大肿瘤,上至颅底,下至C1椎体水平,已经完全包绕颈动脉,而相应管腔明显狭窄;喉镜提示左侧声带麻痹;左颈部生长抑素受体显像示高表达灶,符合颈动脉体瘤改变。

颈动脉体瘤是一种发病率低于十万分之三的罕见化学感受器肿瘤,极少恶性,但即使良性病变也呈恶性侵袭性生长方式,易累及颈动脉及颈部重要颅神经。另外,肿瘤血供丰富,手术时出血常伴随全程,术中极易发生脑血管意外和颅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因此手术难度极大、风险极高。具体到本例患者,根据术前检查评估,其手术难点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患者已有头晕、黑朦症状,影像学提示肿瘤内颈动脉受压狭窄,围术期脑血管意外风险增加;二是患者声音改变、喉镜检查提示肿瘤已经侵犯迷走神经;三是患者为二次手术,有局部粘连情况,手术难度和风险增加;四是肿瘤巨大,位置极高,已接近颅底,远端颈动脉仅有磨除乳突后不足2cm的吻合空间,使动脉重建难上加难,故被视为手术禁区。而且,一旦肿瘤切除过程中出现血管破裂,意味着动脉阻断时间较长,脑缺血风险增加。

针对患者病情,我院第一时间组织了多学科会诊,与会专家认为,该肿瘤对放化疗不敏感,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随着肿瘤侵袭症状的日渐严重,发生致死性并发症的风险越来越高,手术是患者可能获得较好预后的最后机会。尽管困难重重,但最终仍决定向这一曾经的手术禁区发起挑战。为此,血管外科、耳鼻喉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手术室组成的多学科团队讨论制订了详尽的手术预案,提出了术中先行磨除乳突、分次重建颈动脉、最后切除肿瘤的方案,以最大程度减少脑缺血时间,降低围术期脑梗死的风险。

经术前纠正贫血、营养不良等充分准备后,2017年5月9日上午8时,协和手术间内集合了血管外科和耳鼻喉科两个科室的精兵强将,在强大的麻醉科手术室团队有条不紊的密切配合下,进行了漫长而又惊心动魄的攻坚战。耳鼻喉科高志强主任、冯国栋副教授用了整整6个小时,耐心细致地完成了瘤体显露,特别是部分乳突和茎突磨除、外耳道封闭、面神经移位和乳突内远端颈内动脉的显露。因动脉位置和空间所限,尽管吻合条件极度困难,血管外科郑月宏教授团队凭借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手术技巧,成功使用自体大隐静脉完成了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间的转流。手术采用分次阻断血流策略,即先阻断颈总动脉,完成颈总动脉-自体静脉端侧吻合后开放血流保证脑灌注;再阻断颈内动脉,行自体静脉-颈内动脉端侧吻合,保证单次阻断时间不超过10分钟。在血管重建的基础上,手术团队得以从容地将10cm×8cm×8cm的肿瘤连同受侵血管、神经完整切除。经16个小时奋战,手术完美收官。术后,在重症医学科团队的有力支持下,患者安全度过了艰难的恢复期,症状得到极大改善。

从单纯开腹进行布加根治术、III段下腔静脉恶性肿瘤切除、近肾门肾动脉瘤的手术切除、复杂主动脉瘤的手术和腔内治疗,到成功完成近颅底巨大高位颈动脉体瘤切除术,血管外科分别联合肝脏外科、泌尿外科、心外科、耳鼻喉科等兄弟科室,不断挑战手术禁区,取得良好的临床结果,对以病人为中心、个体化治疗的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这充分体现了协和作为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的开拓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