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专业分组
生化与免疫专业组
时间:2021.12.17
点击数:
字体:
来源:本站原创

历史传承

        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北京协和医学院吴宪教授主持的生物化学系就开始讲授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课程并为临床出具生化检验报告。1958 年院系调整,检验科成立,从基础所生物化学系抽调4 人和来自医院其他科室的3 人组成生化室,由许国祥担任组长,开展了血糖、尿酸、尿素氮、白蛋白等20项手工方法生化检测项目。


技术创新,科研引领

      20 世纪60 年代中,在李林主任的带领下,林其燧、许健生、宋耀虹、文庆成等大学毕业生与李学仁等年轻人一起组成科研小组, 开展技术革新。于1965 年成功研制十二种快速检验试纸条;七十年代又先后与北京分析仪器厂合作研发了国产6 通道生化分析仪,填补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建立染色淀粉基质片和测定血清淀粉酶新方法并荣获卫生部乙级科研成果奖;基于二通道自动生化分析仪建立葡萄糖氧化电极检测法,国内领先。八十年代初,林其燧、宋耀虹、文庆成、李学仁等承担国家“七五”攻关项目, 带领生化专业组研发了十种酶学生化试剂盒并顺利完成产业转化后投入市场,填补国产诊断试剂空白,其中八项获得中科院科研成果一等奖。2006 年宋耀虹带领齐志宏等筹建了参考实验室平台,开发了7 个酶的候选参考方法,并参加RELA 国际比对,推进检验标准化,后又研制了液体生化质控,获国家发明专利。2013 年起邱玲等从临床投诉的问题出发,深入研究药物羟苯磺酸钙对酶法肌酐为代表的多种生化指标的严重负干扰问题,研发出了性能显著优于进口试剂的抗干扰肌酐试剂,并于2019 年转化量产,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 项及国际专利1 项。不断的科研、创新,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和优秀人才,为学科长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自动化、智能化平台建设

         20 世纪70 年代后期,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生化室也进入快速发展期。1976 年,专业组引进全国第一台自动生化分析仪SMAPlus 十二通道连续流动式自动生化分析仪,1979 年检验科与美国Miles公司合作“现代化自动化检验科”项目,1984 年举办了两期全国ENCORE 离心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应用学习班,科室从设备配置、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引领生化检验迈入了自动化发展的道路。至上世纪90 年代中后期,超过90% 的生化及定量免疫项目的检测均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大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免疫分析仪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分析性能,也大大提升了样本通量,缩短了TAT。2012 年实验室搬迁至北区新楼后,生免组、内分泌组充分利用空间、合理安排业务,安装了三条全自动生化免疫流水线,分别服务于常规及急诊生化、定量免疫检测,同时安装了三台前处理设备,解决了复杂业务模式下患者采血量大、工作量不匹配、TAT 长等业务瓶颈,显著提升了服务水平。2017 年底三条流水线先后升级,2020 年中肿标、骨标流水线搭建完成,进一步提升了智能化水平。

       贯穿自动化发展过程的是实验室信息化进程的逐步加快。1994 年,张艳、马文新、沈瑛率先在生化室建立LIS 网络模型,获得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三等奖;1998 年实现生化检测结果的网络查询;2008 年LIS 系统升级,条形码全面应用。之后LIS系统功能不断扩展完善,形成了覆盖全样本周期不同要素,具有试剂、质控、人员权限、文件等管理功能的实验室管理软件。2013 年自主研发的LIS 系统检验结果自动审核程序率先在生免组实施,邱玲、夏良裕等团队成员总结经验牵头编写卫生行业标准WS/T616-2018:《临床实验室定量检验结果的自动审核》,推动了自动审核在国内的应用与标准化。2019 年夏良裕等自主研发LIS 程序,应用指数加权移动均值和移动百分位数实施基于患者数据的实时质控监测系统。


打造特色平台,服务疑难病诊断

       在专业组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并努力引进前沿检测技术,发展特色检测平台。1978 年成立电泳室,先后引入自动化电泳仪、毛细管电泳仪等设备,开展血清蛋白电泳、ALP、LDH、CK 同工酶电泳,之后又相继开展了免疫固定电泳、尿蛋白电泳、血红蛋白电泳、脑脊液寡克隆区带检测及游离轻链检测等特殊项目,形成了完整的亚专业平台,同时也为周边地区提供特殊检测服务。在苏薇带领下先后举办了5期全国电泳技术及临床应用学习班,同时通过电泳技术交流学习群指导全国同行,合理分析结果,规范出具报告。

       1986 年林其燧领导的中心仪器室开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和气相色谱仪开展血药浓度监测工作,后又开展了血儿茶酚胺检测,1995 年色谱室并入检验科生化组,后又开展了原子吸收光谱检测微量元素的工作。2012 年9 月,生免组色谱质谱室成立,由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支持购入第一台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器(LC-MS/MS),并于2013 年开发了同时测定25OHD2 和25OHD3 的方法;2014 年购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向临床出具血清碘、尿碘检测报告; 2018 年质谱室经过改造后又新增两台LC-MS/MS,陆续开展血3 甲氧基肾上腺素及3 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25 种类固醇激素、血清极长链脂肪酸、尿儿茶酚胺测定、维生素等四十余个临床检测项目,为临床疑难罕见病诊疗提供了证据力度更高的检验结果,并发表质谱相关论文20 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 项,开展质谱学习班两届,同时培养了一批具有自主方法开发能力的技术人员,2021 年该平台又引进一名科研博士后,为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截至2021 年6 月,生免组共有员工40 人,其中高级职称4 人,研究生导师1 人,培养硕士研究生10 余名,现任分管主任邱玲,组长夏良裕,副组长禹松林、侯立安。2020 年5 月,肿瘤标志物、尿液生化、药物浓度监测调整到内分泌专业组, 目前专业组下设前处理、急诊生化、常规生化、性激素、电泳与特种蛋白、色谱质谱等亚专业组。全组共有35台自动化分析设备,开展诊疗项目130 余项。

      专业组和内分泌组共同作为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系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教研室负责单位,承担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八年制)《实验诊断学》部分教学内容以及继续教育学院医学检验专业、来自全国各院校检验医学专业实习生的教学工作。作为北京市检验住院医师培训基地,专业组同时承担了住院医的培训带教工作,培养了第一批临床检验住院医师。每年面向全国招收进修生10 余名。

      生化专业组一直注重团队建设,在打造好临床检测精英团队的同时,形成了较强的科研队伍。近年来专业组成员还承担科技部重大专项子课题1 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863)子课题2 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 项、IFCC 全球多中心研究项目1 项、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基金重点项目1 项、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1 项、医药卫生科技发展中心专项基金1 项、协和医院中青年基金3 项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和院级科研项目。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 项,国家发明专利7 项,实用新型专利1 项,承担临床注册试验50 余项。


  from clipboard

1964 年检验科部分工作人员合影。除罗秉修外,生化室成立之初其余6 人分别为
后排左一:武国玺;左三:苏景林;左四:陈明轩;左六:许国祥;右四:何继华;前排左二:常启玲
    

from clipboard

林其燧大夫操作SMA Plus 十二通道连续流动式自动生化分析仪


from clipboard

林其燧(左)、宋耀虹(中)和李学仁(右)研制试剂


from clipboard

1982 年生化室工作人员合影
前排:林其燧、陈明轩、文庆成 后排:姚富英、(进修生)、(进修生)、任凤琴、张占军、卜玉芬、张晓(进修生)、张安英、刘福成、李艳、马玉玲


from clipboard

2017 年安装的常规生化全自动流水线系统



from clipboard

2018 年改造后的质谱室



from clipboard

2016 年生化专业组全体工作人员合影



from clipboard

2021 年生化专业组全体工作人员合影
前排(左起):王丹晨、嵇巍、苏玉君、刘茜、刘荔、夏良裕、邱玲、苏薇、禹松林、李明、卢洁、徐二木、侯立安、由婷婷
中排(左起):朱旭、曹叶叶、张颖、刘欣、韩建华、囯秀芝、邸茜、张俊保、谢少伟、程倩、迟书玲、李鹏昌
后排(左起):罗薇、孙丹丹、唐月明、马超超、于佳磊、李洪雷、尹逸丛、王亚静、张凯、鲁军、夏志民、王健、梁小悦、马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