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室动态
安神定志,做一名德艺双馨的好医生
时间:2014.02.10
字体:
作者:吴群励
来源:本站原创

吴群励

   高考前夕填报志愿时,父辈和师长对我说:“就报医科院校吧。医生悬壶济世、救死扶伤,被誉为白衣天使,多么崇高的理想职业。而且女孩子学医,多少能相夫教子。”于是我满载着激情,很豪迈地一头扎进神圣的医学殿堂。哪知飞快惊觉“医学生哪有神马浪漫的大学生活,明明就是高三复读五年!”无数次大考小考之后,进入临床实习,欢喜、兴奋而又惶恐、雀跃。然而,毕竟是只小小菜鸟,在带教老师和护士姐姐们的系列训诫中很厚黑地得以茁壮成长和逐渐淡定,诸如“病人没抢救回来,用得着你跟着家属一起哭吗!干你该干的事儿去!”毕业后再考了医师资格证书、获得执业证书,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可以独立行医了!
  可尚来不及享受梦想成真的喜悦,就很悲催地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属于医生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外行眼中你是银行家,亲朋眼中你是佛祖,父母眼中你是过家家的女娃,爱人眼中你就是那拉磨的驴!身在江湖的我们,真实生活是怎样的呢?有同行网友归纳:“医生奴隶化,上班无偿化,加班日夜化,待遇民工化。病人祖宗化,检查严厉化,生活原始化,翻身是神话”,“满腔热血把医学会,当了医生吃苦受罪。危难险重必须到位,医病救人终日疲惫。病人告状回回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囊中羞涩见人惭愧,百姓还说我们受贿”。这些尚可忍受,最让我们不解的是:病人不视疾病为敌人,而把医生当成“杀手”和“白眼狼”来严加提防和痛恨。当今行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一只脚踩在医院,另一只脚踏在法院”,这让我们情何以堪!日益紧张和激化的医患矛盾,责任不仅仅在于医护,更有体制、媒体、医学的局限性、患者及其家属本身等等诸多因素。可真正知晓和关心深层原因的人有几个?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成为理所当然的泄愤对象。据卫计委统计,2012年共发生恶性伤医案件11起,造成35人伤亡。浙江温岭的杀医事件,爆发了医护人员的抗议:“为医生罹难而悼,为医患环境而忧,为从医之路而惑,为愚民值乐而悲。面对杀戮,不要沉默!”除了强烈谴责,我们医院和中国医师协会等更是积极呼吁“对医疗暴力零容忍”。然而收效甚微,伤医事件至今在全国各地仍时有发生。
  据调查,64%的医护人员对目前的执业现状不满意,高达74%的人不愿意子女成为“医二代”。对于正在学医或从医的人来说,未来该何去何从?是趁早改行,还是随波逐流,抑或搏击遨游?对于“去伪存真,流沙沉金”坚守在医疗岗位上的我们,当然是最后者了!举步维艰之时,需要“精神内守”,需要“正气存内”,需要“大医精诚”!“讲传统,话医德”,是我们的应对法宝和尚方宝剑。
  首先,要坚定信念,“安神定志”,“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忘当年庄严许下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牢记“医乃仁术”,竭尽全力除人类病痛,助健康之美。如此,方可在目前无法改变我国医疗环境现状的情况下,在诸多不理想中,心甘情愿地“严谨、求精、勤奋、奉献”,创造价值、快乐和幸福。
  其次,要从我做起,这是关键。医院提出“待病人如亲人,提高患者满意度”;郎景和教授指出“医学是人学、艺术和哲学”,“不可见病不见人,不可只医病不医人”。我们应当做到梁晓春主任强调的那样,“要主动成为改善医患关系的调节剂”,微笑多一点,关心多一点,行动快一点,做事稳一点,说话轻一点,脑筋活一点,效率高一点,理由少一点,度量大一点,脾气小一点;“一戒重富嫌贫,二戒行为不俭,三戒图财贪利,四戒玩忽职守,五戒轻浮虚伪”,端正行风,廉洁行医,拒绝贿赂。以裘法祖院士为楷模,奉行“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慎独“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作为附属教学医院的医护工作者,应当自觉以“医、教、研”三位一体、齐头并进作为个人发展目标,躬身践行吴孟超院士的“六字箴言”——会做,会说,会写。在日常诊疗中,积极沟通,加强宣教,消除矛盾,赢得信任,为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尽己绵薄之力。还不能只埋头看病、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于危害医护的言论和行为,应主动予以合法、适度的积极回应和反击,让医殇不再。此外,医院还提出“待同事如家人,提高员工幸福感”的办院理念,我们应该把医院和科室当做自己的家,多怀感恩之心,感谢家长为自己的成长创造了哪些机会、谋划了哪些福利,多想想自己能做什么,并努力以反哺之心和实际行动来回报家长;把同事们当作兄弟姐妹,大家齐心协力、谦恭诚恳、友爱助人,做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而非落井下石、幸灾乐祸。
  最后,要“融于同道”。“不可专一夸己之长,形人之短”;“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轻侮傲慢。交接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视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如此自无谤怨,信和为贵也”。